謝明瑞觀點:傳統市場適合使用電子支付嗎?

台北市最早推動電子支付的傳統市場是寧夏夜市。(台北觀傳局旅遊網)

一.前言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之後,極力推動無現金支付,公有市場未來也將強制加裝電子支付系統,市府以換約方式,要求市場處轄下公有市場攤商全數加裝電子支付,未加裝者將不得換約;然而,部分攤商認為電子支付在傳統市場的使用率不高,要以強迫方式加裝電子支付並不合理。

2019年,台北市公有市場的攤商數總約5600攤(5579),其中,已提供電子支付的攤商計有3295個,約占總攤商數的六成(59.06%);然而,台北市公有市場攤商使用電子支付工具的前三名分別是台灣PAY(54.05%)、信用卡(13.54%),以及LINEPAY(13.35%),悠遊卡的的使用率約僅有一成(10.08%),亦即全台北市的公有市場使用電子支付當中,台北市引以為傲的悠遊卡之攤商使用率未占鰲頭,僅占第四位。

台北市最早推動電子支付的傳統市場應屬寧夏夜市,其雖未強迫使用,唯因其消費族群與傳統公有市場不同,在約700公尺的寧夏夜市場中,主要是以各種臺灣小吃為主,市場外圍種植七里香,中間種植榕樹,並設有休憩用的草坪、座椅,成為圓環公園,帶動周邊人潮,因而吸引年輕消費族群聚集,而年輕人適應新型的支付工具,因此,使用電子支付比例約達4成,而這也是政府推動電子支付會常以寧夏夜市為例的主要原因。唯寧夏夜市的消費類別及客群與公有市場不同,消費型態亦異,使用電子支付的接受度亦各有不同,在此情況下,政府雖希望全部公有市場都加裝電子支付,卻忽略了公有市場的購物族群之年齡相對較高,接受電子支付不易,店家也因電子支付無法立即獲得售物款項,又需支付部分的權利金...等問題,因而興趣相對不大。

台北市的公有市場若全面強制使用電子支付,對於消費者而言固然相對方便,但對於已申請使用電子支的攤商而而言,則普遍認為實際效用不大,如永樂市場幾已全面裝設電子支付系統,但業者普遍認為使用率不高,意願也不大,主要因進入傳統市場購物者大抵以長者為主,不習慣或不會使用電子支付,加上每筆交易要支付約2%的費用,在顧客年齡偏高,不適應電子支付,而業者又因成本因素而不願使用電子支付的情況下,市場顧客的電子支付使用率偏低。

電子支付在傳統市場的使用率不高,政府若要以強迫方式加裝電子支付並不合理,唯若為了進入無現金社會,或是為配合國際趨勢而鼓勵裝置電子支付,則宜以優惠方式鼓勵,而不是以續約條件做為攤商必須裝置的前提,導致公有市場的電子支付裝置雖高,但使用率卻是空有其名,無補於事實。

20200417-蚵仔煎、小吃店、生意、餐飲業、美食、商家、夜市、人潮。示意圖。(新新聞林瑞慶攝)
夜市對電子支付接受度不一。(新新聞林瑞慶攝)

二.電子支付的推動與政策

有關電子支付的推動與政策內容,可分為下列幾個部分來說明。

一般而言,所謂電子支付是指電子交易的當事人,包括消費者、廠商和金融機構,使用安全電子支付手段,通過網路進行的貨幣支付或資金流轉,這也是最近幾年才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支付模式。另外,電子支付業務必須有店家、金融機構、消費者三方的配合,更需有電子系統業者的介入與協助;另外,電子支付的業務類型按電子支付指令發起方式分為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銷售點終端交易、自動櫃員機交易和其他電子支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