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學期的教室裡,有人已透過特殊選才或繁星推薦成為大學新鮮人,有人正演練個人申請學測第二階段的筆試與面試,有人仍盼望指考過後依考試成績分發能拚上一所好大學。學生慌了手腳,家長則忙做一團。
自申請入學第一階段結果公布後,家長團體四處奔走,抗議考招制度。
個人申請入學占新鮮人大宗
大學考招制度近二十年來發生多次變革。自二○○二年取消大學聯考後,考試制度可分為學測和指考,相應而生的入學方式也就是個人申請和考試分發。前者已成為主要的入學管道,占總招生名額五二%,後者僅剩二三%;另有憑藉學測與在校成績的繁星推薦約一五%,其他管道約一成。

個人申請可選填六個校系,先經第一階段的學測成績篩選後,第二階段再準備自傳等審查資料,甚至參加該系的筆試或口試,由該校系決定是否錄取。一階篩選標準於今年首度改為學測成績「五選四」,最多僅採用國文、英文、數學、自然與社會其中四科的成績。
根據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招聯會)統計,各校系總共預計在第一階段篩選出十八.二萬人次,但今年共有十八.八萬人次通過,超過篩選(超篩)約六千人次,要競爭五萬多個名額。與去年超篩的五六八人次相比,今年暴增超過十倍,以醫學、牙醫、金融、電機與語言相關科系最多。
家長團體擔心,通過一階的考生在三月至五月同時準備二階,又要分心力拚指考,超篩過多,使得考生錄取機率降低,將更加惶惶不安。
社區高中落榜比率遠高於往年
然而,招聯會綜合業務組組長王盛麒認為,更多學生可以參加第二階段甄試,進而透過自傳與面試向各校系教授展現學習動機,不啻為一件好事。
到底誰有較多的機會在申請入學的過程中被大學教授看見呢?
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副理事長陳綺貞指出,招生制度改變首年難有參考值,高分群為了保險起見不得不「往下填」,勢將排擠社區高中的學生。北部某社區高中共有五一七人報名,有九十三人的志願全落空;南部某社區高中有一○一人報名,則有二十七人全落榜,比率約二至三成,遠高於往年。
尤其同分者眾,造成競爭激烈,考生們在考試分發名額減少的狀況下,將在二階審查過程中面臨更大壓力。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也指出:「像是清大電機系的乙組只採計數學和自然兩科,只要招收四十名學生,卻有五○六人通過一階,最後錄取率只剩下八%。」
不少媒體輿論認為,申請入學參考在學時的課外表現與面試時的問題應答,社經地位較高的學生較能占上風,申請入學反而比考試入學更為不公平。陳綺貞則質疑,今年超篩人數過多,社經地位低而無法充實備審資料的高中生容易因此落榜,她呼籲應維持考試分發名額占五○%。
競爭激烈,不利低收入考生?
不過,根據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的研究,以台大為例,根據個人申請入學的學生,高中畢業學校的集中度與居住地平均所得雖然都比較高,但時序上是先申請後分發,不滿意前者結果才會參加後者,無法直接得到「申請入學」比起「考試分發」對明星高中與高所得家庭學生更為有利的結論。 (相關報導: 美國菁英大學「開後門」醜聞》「慾望師奶」女星認罪:我向那些為了上大學認真唸書的學生道歉 | 更多文章 )
代表官方的招聯會指出,從一七年的學測成績來看,相較於全國有一半考生的成績達到均標,低收入戶學生當中能達到卻僅有二五%,且有四二%僅達後標。又從指考成績來看,他們的英文與數學明顯落後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