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周四(4月25日)登場,這是中國兩年後再次就「一帶一路」倡議,舉行第二次重大國際會議。
此次會議有來自37個國家的領袖和兩個國際組織出席,但並未有民間團體參加。此外,美國及印度皆未派代表參加。學者分析,今年論壇將會著重於如何深化與各國合作,並對外界質疑作出解釋。
質疑中開幕
各國政要周三陸續抵達中國,北京安檢也因此升級。論壇首日將舉行多場合作論壇和一場企業家大會,各國領袖也在26日論壇正式開幕式前,各自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舉行閉門會議。
中國官方統計,截至2019年3月底,中國已與125個國家簽署合作協議,這些國家的GDP佔全球的36%,是世界總人口的六成。不過仍有多國對於與中國合作持保留態度,例如印度就連續兩屆拒絶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而兩年前派出白宮官員的美國,今年則沒有派出任何官員出席,並批評稱,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倡議是「虛榮計劃」。
就在論壇開幕前夕,緬甸22日有超過3000人在克欽邦示威遊行,要求政府不要重啟中國投資的密松大壩(Myitsone dam),這已是緬甸公眾今年第2次為此集會抗議。

去年11月,美國副總統彭斯曾指責中國「一帶一路」計劃,令參與的發展中國家負上龐大債務。台灣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楊昊向BBC中文表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需要回應國際社會以及各國對於「負債陷阱」的擔憂,以及解釋外界對於「一帶一路」的透明度和輸出威權意識形態的質疑。
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翻譯、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副主任高志凱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表示,西方對於「一帶一路」導致國家債務危機的指責並不正確。
他解釋,大規模建設後,可以帶來的成效都應該被納入評估,而不是光看舉債。他舉例,像是修建港口,就能創造很多工作機會,土地和工廠價值都會提高,最後受惠的是當地人民和政府,不能單看舉債數字。他說:「就像你不會怪學生申請學費貸款。」
不過債務問題仍是各國關注焦點,最常被拿來當作例子的,是斯里蘭卡因為無力償還債務,中國招商局集團接管了該國耗資13億美元的漢班托塔港(Hambantota)的運營,租期99年。

「重整世界政局」
除了債務問題,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是否足夠透明,當地人能否直接受惠,以及中國是否通過「一帶一路」輸出威權意識也引發討論。
楊昊分析,日本及韓國與各國的大型合作計劃時,會考量到人權和環境優先等議題。他說:「中國的『一帶一路』不會考慮這些,這就是一種威權意識的輸出。」

連續兩屆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習近平都親自出席。外界分析,「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任內最重要的一項外交核心政策。楊昊表示,「一帶一路」的目的是企圖主導以及建立一套以中國為核心的制度,使各國與中國合作後形成一個互賴關係,但互賴結構是合作國對中國的高度依賴。他說:「某種程度是中國要重整世界政局。」 (相關報導: 「一帶一路」問題那麼多,為何還有國家想加入?專家:全球對基建的需求真實存在 | 更多文章 )
但高志凱有不同看法,他認為,中國已是第二大經濟體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若與其他國家合作,都是在互利下執行合作計劃。他說:「若對方不願意,中國單槍匹馬也不能可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