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耳鳴學會在提供一般開業醫生治療耳鳴的資訊裡,提到「在任何時間地點,約10%的人口正在經歷耳鳴。」這項資料顯示,不管是男性或女性,發生耳鳴的機率是相等的,儘管耳鳴在老年人當中更為普遍,但不管任何年紀,包括兒童都可能會發生耳鳴。
人人都可能耳鳴
外界沒有音源,卻聽到聲音就是「耳鳴」。其實人人都可能會有耳鳴的感覺,根據統計,在世界人口中,耳鳴盛行率約15%,廣泛的使用娛樂及3C電子產品,也是使耳鳴患者持續增加的原因之一。德國曾做過一個實驗,發現幾乎所有聽力正常的年輕人走進隔音室後都會耳鳴,只是平時身處的環境噪音較嘈雜,所以不會特別留意耳鳴的存在。
英國耳鳴學會在提供一般開業醫生治療耳鳴的資訊裡,也提到了「在任何時間地點,約10%的人口正在經歷耳鳴。」這項資料顯示,不管是男性或女性,發生耳鳴的機率是相等的,儘管耳鳴在老年人當中更為普遍,但不管任何年紀,包括兒童都可能會發生耳鳴。
就連醫生也會耳鳴,我自己的經驗是,看完耳鳴特診的當天晚上、睡眠情況不好或四周太過安靜時,經常出現耳鳴。尤其是在萬籟俱寂的夜裡寫文章,我腦海裡的耳鳴也會響如萬隻蟬鳴,這是生理性耳鳴,可是我卻覺得像交響樂般悅耳。
耳鳴的真相
大家應該都有過耳鳴的經驗,只是聲音大小或時間長短的差異而已。相信很多人在搭飛機時,都曾因氣壓改變造成耳朵悶塞而耳鳴,由於我們很清楚知道原因,所以並不會感到恐懼或害怕。被耳鳴逼入絕境的人們,往往都是由於錯誤認知帶來莫名的恐懼所造成的。
我有一位六十多歲的病人,本身也是一名婦產科醫生,他因為突發性耳聾導致耳鳴感到極度痛苦,甚至一度想要輕生!所幸戴上助聽器後,他的聽力有了改善,耳鳴也減輕一大半,逐漸走出悲傷及恐懼的心情。
連救人無數的醫生,都可能因誤解耳鳴而心生恐懼,更別說一般人了。有些人把耳鳴當成無惡不作的壞人,以為它是來害自己的,其實耳鳴是身體自然存在的警衛系統。耳鳴和疼痛或發燒的情況一樣,是身體防禦機制在發揮作用,「剛剛好的耳鳴」對身體來說是有益的,有時也是必要的。
例如發燒時,我們知道身體出狀況了,就會循線揪出病因來,而發燒也會使血液循環加速,趕快把免疫大軍運送去跟敵人打仗,若盲目地退燒,等於是自己削弱了戰力。疼痛也是一樣的,倘若一個急性腹痛患者被送到急診室,醫生一定不會馬上幫他打止痛針,因為不痛了就找不到原因。急性腹痛是很普通的病,但沒有正確診斷的話卻可能要人命,例如罹患盲腸炎,若只是止痛而不去處理發生的問題,最後可能變成致命的腹膜炎。再回頭來看耳鳴,如果一心只想趕快消滅它,可能就會錯失掉耳鳴想要傳達的真正訊息。
大腦裡有三個系統跟聽覺中樞關係緊密,那就是睡眠系統、情緒系統以及自律神經系統。例如,當我們聽到悲傷的音樂會流眼淚,這就是聽覺中樞及情緒系統產生連鎖反應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想像,當睡眠、情緒及自律神經出現問題時,就可能產生耳鳴的現象。這就像原本只是暗中巡邏的警車,只要一發現異常狀況,就會開始鳴笛,提醒你危險正在發生。對某些患者而言,耳鳴簡直比情人還忠心,情人有離開你的時候,但耳鳴卻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待命,準備隨時保護你。
不瞭解耳鳴的人,以為是它造成身體的問題。如果你相信這樣的說法,就會產生憂傷、恐懼等情緒,讓耳鳴的狀況愈來愈嚴重。更嚴重者還會造成失眠、睡不好情況,此時身體就會啟動自律神經系統,造成心悸、胸悶...等連鎖反應,進而讓全身都不對勁。
當身體有些小毛病時,有一點點耳鳴其實是好的,並不會傷害你。耳鳴如同警探在幫忙查案子,用意是在保護你,提醒你要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要學會如何管理以及解讀耳鳴傳達的「善意提醒」,尤其是單側耳鳴。
因此,別再將耳鳴妖魔化了,這種想法不但不正確,還會讓情況愈來愈糟。如何讓患者對於耳鳴有正確的認知與理解,也是治療耳鳴的當務之急。 (相關報導: 燙青菜比炒青菜更健康嗎?專業營養師就4個層面分析…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