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貨幣政策已死,日本祭28兆振興經濟,台灣該撒錢了吧!

日本是全球政府負債比最高的國家,但首相安倍仍推動28兆日圓的振興經濟計劃,台灣呢?(資料照片,美聯社)

日本安倍政府宣布將推出超過28兆日圓(2650億美元,約台幣8.5兆)的振興經濟計畫,誓言「一定要支撐內需,讓景氣更確實地踏上復甦的軌道」。安倍政府等於宣告全球行之8年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已死,只能用財政政策挽救衰頹的經濟。對台灣抵死不推財政政策的新政府而言,是否有一些啟示?

日本堪稱近數十年來,「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先行者;上世紀80年代是「日本第一」的時代,許多預測都認為日本即將超越美國;但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後,日本陷入「失落的十年」,而且經濟一直無起色。現在已被稱為「失落的廿年」,且現在正走在「失落的三十年」道路上。

這26年來,日本曾多方嘗試挽救經濟頹勢。單以貨幣政策而言,日本早早就推出「零利率」,更早在美國FED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推動「量化寬鬆」(QE)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前,日本早已實質的推動量化寬鬆,今年更是走進名目負利率之途。惟日本經濟表現仍衰頹難振,在此背景下,才讓安倍政府在即使政府負債已重情況下,仍要推動高達28兆日圓的振興經濟方案。

全球央行在金融海嘯後,幾乎無一例外的大推QE、購債、負利率等非常規貨幣政策,這些政策不是無效,反而是效益顯著,它支撐住全球金融市場、避免系統性風險與崩潰,同時支撐實體經濟,免除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大蕭條。

但其效果亦有窮盡之時,非常規貨幣政策產生的邊際效益越來越低,負面衝擊則越來越大。全球經濟雖免於崩潰,惟近年一直苦於需求不足,復甦力道微弱;反而是資產泡沫問題、貧富差距負作用日益明顯。國際貨幣基金、最近幾次的「20國(G20)集團」會議,都呼籲各國加強推動財政政策以拉升需求,而早已苦於政府財政不佳、負債過高的各國政府,則保守以對。

因此,安倍政府28兆日圓的振興經濟方案,規模雖不如中國當年在海嘯後推動的4兆人民幣的拉抬經濟計劃,但已算是開各國之先河。這些包括財政支出和財政投資、融資的大型計劃,內容包括:加強整建保育、照護設施、中央磁浮新幹線延長至大阪、提供長期超低利貸款給企業、補助企業及融資等。安倍強調「這是對未來的投資」,「是為了開創1億人總活躍社會的投資」。

日本在泡沫經濟之後,曾經多次推出大規模的財政政策,批評者多認為浪費資源,蓋出不少無用的道路、橋樑等公共設施;但著名的經濟學家辜朝明則認為這些財政支出其實支撐了日本經濟與社會不致於破裂,是有其效益。不過,多次的財政政策讓日本政府的債務餘額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超過200%,高居全球第一。安倍在這種政府財政情況下,猶推大規模振興經濟計劃,負面看是日本風險更高,正面看則是高負債下猶有魄力推此大型計劃,至少對日本經濟會有一定的支撐與挹注效益。

行政院正在編列明年度總預算,林全要求以零基預算精神編列,鐵了心不推財政政策,縱然總預算有成長,但公共建設支出等同今年。林全整頓財政紀律的精神可佩,但是否合宜卻讓人懷疑,林全是否掉入財政紀律教條與僵局之中而不自知? (相關報導: 全球財經掃描:日相安倍表示新經濟刺激方案規模或高達28兆日圓 更多文章

台灣經濟已陷衰退,前景展望亦暗淡。出口連續17個月衰退,雖然可能在9月後轉正,但預估力道不會太強;民間消費有一定的穩定性,經濟低迷只會讓民眾對消費更保守,看看汽車購買數量創新低即可知;民間投資意願則在新政府上台後的幾次勞資爭議、缺電風險中消磨殆盡,未來大概難有表現。坦白說,這時除了政府的財政政策外,已難找到提振經濟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