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原住民,用一條頭帶就能背動100公斤的人!一篇文揭它2大超實用功效,再遠的路途也不會斷

原住民習慣使用頭帶負行長途,舉凡獵物、人都能靠它運送。(圖 / 健行文化提供)

我們布農族的祖先,運送物品都是以人力搬運,所以製作很多器具來做背負的工作。像是背架(patakan),一種用木頭製作的背負支架,側面看起來是L型的背架,類似後來由登山用品社引入的大鋁架背包的構造;還有背簍(palangan)、密封背簍(palangan qaibi)、網袋(davaz)、女用網袋(sivazu),這些都是布農族人重要的背負工具,大都是採用斜紋編法或六角編法編製而成的。

這些背負工具,不能缺少兩個附屬物件——肩背帶(vakil)和頭帶(tinaqis)利用這兩個藤編物品的附屬物件,就會形成兩種不同的搬運方式,雙肩背負及頭額頂法。雙肩背負是將物品裝置在搬運工具,將一對背帶套在雙肩,靠在背上搬運;頭額頂載法則是將一條頭帶頂載於前額,以頭部力量撐住,將背簍等背負工具靠額頭搬運。

所以用肩背帶的時機,是我們背負的物品,重量沒有那麼重時,就可以使用肩背帶。我們稱雙肩背負這個動作為vakilun ; 背負的東西比較重時,就用頭帶,我們稱用額頭頂重物這個動作為patinbunguan。

頭帶能背負獵物,讓族人可以行走較遠的登山路線

肩背帶通常是背負較短的行程,例如從家園附近的耕地,背一些農作物。頭帶則是東西較重,背負的行程也比較遠,例如從獵場背負獵物,頭帶可以讓族人在背負重物時走得比較久。我們就從頭帶開始寫起,因為我們討論的高山協作,都是背負重物,並且要走較長程的登山路線。

黃泰山帶著裝有肩背帶的網袋,劉曼儀頭頂著頭帶背著背簍。(圖 / 取自健行)
黃泰山帶著裝有肩背帶的網袋,劉曼儀頭頂著頭帶背著背簍。(圖 / 健行文化提供)
戴著網袋的學生。(圖 / 取自健行)
戴著網袋的學生。(圖 / 健行文化提供)

2000年的日治八通關越嶺道路調查之行,從東埔走到南安部落。在離開大分的那一刻,〈背負重物傳訊歌〉(matin lumaq)的音律,緩緩地由領路人林淵源的腹中升開、凝聚,流洩至脣齒,振顫、共鳴、回響,清澈的歌聲,一聲聲迴盪在大分的山谷間。

頭上包著毛巾,額頭戴著頭帶,腳穿塑膠雨鞋、肩上背著「鐵架配米袋」搭湊的登山背包。在這一身的裝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頭帶,以前的族人就用頭帶背負重物,現在很多背工則使用L型大鋁架搭配頭帶,來減少肩膀的負擔。早期頭帶使用的是黃藤皮編織,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材料的取得方便性,已經漸漸改採用打包帶來作編織,頭帶的編織方式雖然各族有所不同,但是編法主要以斜紋編法,戴在頭頂上,也很像頭上的裝飾品,煞是好看。

我頭上也頂著頭帶,這是從笛娜的背簍拿下來,我把它裝在大鋁架上,讓我可以行走在山林裡。部落大部分的頭帶,都是黃泰山長老製作出來的,部落只剩下他一個人用藤製作頭帶,所以部落的族人,大部分都是使用Bisazu製作的頭帶。現在的編織物有打包帶和大自然的黃藤(quaz)兩個原料,這兩個素材他都可以製作出來,編織出一個又一個傳統且實用的編織品。 (相關報導: 排灣族勇士曾經戰勝美國大兵?公視史詩劇《斯卡羅》揭秘一百多年前這場船難,竟成為台灣命運轉捩點 更多文章

中平部落的婦女用背簍裝滿小米。(圖 / 取自健行)
中平部落的婦女用背簍裝滿小米。(圖 / 健行文化提供)
女性的袋子,可以裝農作物,也可以用來背小孩。(圖 / 取自健行)
女性的袋子,可以裝農作物,也可以用來背小孩。(圖 / 健行文化提供)
黃泰山展示他完成的頭帶。(圖 / 取自健行)
黃泰山展示他完成的頭帶。(圖 / 健行文化提供)

頭帶是我目前最常使用的物品,每次上山都要跟笛娜借,深怕哪一天被我弄丟,於是抽空跟黃泰山學習製作頭帶,一個月的學習中,讓我擁有專屬的頭帶。出生在拉庫拉庫溪太魯那斯的Tina Umav,已經九十多歲,曾經跟我說過,以前藤編只有Isbabanal這一個氏族才可以編,其他家族都要向他們以物易物,來換編織物,她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