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勇士曾經戰勝美國大兵?公視史詩劇《斯卡羅》揭秘一百多年前這場船難,竟成為台灣命運轉捩點

公視歷史大片《斯卡羅》(改編自小說《傀儡花》)14日上映,以造成台灣轉捩點的「羅妹號事件」為故事主軸,重現震撼的歷史畫面。(圖/取自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FB)

公視再度推出史詩旗艦劇!繼背景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時的《憤怒的菩薩》,與描寫1970年代經濟起飛的《奇蹟的女兒》,這次的《斯卡羅》(改編自小說《傀儡花》)選擇了極具時代意義與歷史轉折的「羅妹號事件」,並試圖以歷史事件本身所具的國際特殊意義將台灣歷史劇推廣到國際舞台上,令人期待。

歷史課本上僅用幾句話帶過的「羅妹號事件」其實在台灣史上極具意義,不只是因為排灣族勇士用彎刀打贏了用洋槍洋砲的美國人,而是因為這場誤會,恆春的原住民部落與西方列強有了正式接觸,更因清朝對山地原住民部落的主權態度消極,讓美國、日本等列強開始顯露覬覦台灣的野心,加上美國顧問李仙得在東亞各國縱橫捭闔……這起船難意外,竟成了徹底改變台灣命運的導火線。

求救不成反被當成侵略者殺害

事情的起因就是1867年時,一艘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這艘商船在經過台灣海峽的時候觸礁沉沒了,遇難的船員趴在木板上漂啊漂,漂到了恆春半島,他們看見陸地覺得有望得救了,但厄運還沒結束,他們上岸沒多久就被當地的原住民當作侵略者而殺害了。

美國當然不開心了,遇到船難上岸求救反被砍頭,這種事當然要討一個交代,便要求清朝政府出兵調查,結果當時的清朝其實沒有把台灣番界以外地方當成自己的領土,說:「生番之地不是中國領土,而且生番很兇猛,你們大概會全軍覆沒,還是別去了。」既然沒辦法從清朝政府得到協助,大不了自己解決,於是「氣氣氣氣氣」的美國就派遣海軍率領巡洋艦到恆春去找原住民「討公道」,結果竟然是大敗而回!

有著洋槍洋砲的美國艦隊對上台灣原住民竟然輸了?因為這是美國第一次與台灣接觸,當地原住民佔有絕對的地形優勢,加上他們能夠透過樹林掩飾釋放暗箭各種襲擊,打得美軍措手不及,甚至一名海軍少校的頭還被砍下來留在恆春,美軍只得灰頭土臉地撤退。

美國出兵台灣的行動被稱為福爾摩沙遠征,又稱1867年(圖/維基百科)
美國出兵台灣的行動被稱為福爾摩沙遠征,又稱1867年台灣遠征(圖/維基百科)

原住民頭目的國際談判

接到美國調查任務的駐廈門領事李仙得(他是法裔美籍,不是真的姓李)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先去北京威脅清政府:「如果不承擔責任就幫英國占領台灣」,讓清政府不得不派人協助美方與原住民溝通,雖然台灣的清官兵還是不願進入土牛界內,李仙得還是自己帶著翻譯跟琅橋十八社的頭目卓杞篤談判。

在談判的過程中,卓杞篤表示他們不是仇視西方人或生性嗜殺,而是很多外國水手、海盜好幾次上岸來惹事生非、造成很多死傷,才會在外人登陸時搶先進行自衛。三次會面之後,雙方同意簽訂南岬之盟,約定此後若有遇難船隻,海難登陸人員應舉紅旗為號,原住民就不會攻擊他們。

但是當時的頭目只是各部落的「共主」,負責處理部落間的紛爭,而沒有對各部落的絕對管轄權,所以即使簽訂了這項條約,也無法有絕對的約束力,也因此為後來的牡丹社事件埋下導火線。 (相關報導: 「羅妹號事件」為題!歷史劇《傀儡花》開拍前先動土 台南岸內糖廠變身影視基地 更多文章

美國版蘇秦:李仙得

成功拿著盟約回到美國的李仙得,透過這次談判深入原住民部落,甚至學會說台灣話,因此得到「台灣番界通」的稱號,也因為這個稱號,他被想要擴展版圖的日本政府看上,從廈門領事退休之後就被日本挖角,當上了日本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