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續主導大中華股市 台商衝A股風潮暫歇

中美貿易戰多次導致資本市場大跌,專家預料,2019年相關議題與CRS(共同申報標準)等新制,仍將主導今年企業IPO意願。(美聯社)

過去一年,兩岸三地股市紛紛轉弱,台股更一度出現史上最大跌點,與港股雙雙從歷史高點重挫;A股走勢同樣欠佳,且受中國證監會改變審議制度影響,原本躍躍欲試準備前進a股的台商們,一一暫停了腳步。

展望來年,受貿易戰、香港加強吸引科技創新企業及我國實施CRS(共同申報標準)等新制影響,2019年中港台資本市場將有更多轉變,台商重整布局全球供應鏈之餘,勢必也要審視當前條件,選擇最適合的籌資環境。

效應1:嚴審發威  陸股上市案銳減

儘管中國大陸去年前3季GDP年增率仍超過6%,但在經濟轉型困境及貿易戰衝擊等諸多負面因素交相衝擊下,企業獲利銳減,台商一度趨之若騖的A股市場,尤其感受到內外交迫的考驗。統計指出,1992年中國大陸成立證券交易所迄今,去年竟然是報酬率倒數第二的1年。

A股去年有多慘烈?上證、深證指數竟率先全球回到金融海嘯時低點,全年各重挫24.6%及34.4%,整體市值蒸發17兆人民幣(約76.2兆新台幣),比台股總市值2倍還多;投資A股指數10年下來,截至去年底的報酬率,更幾乎是零!

大環境颳起強烈逆風,導致A股IPO(首次公開發行)件數明顯縮水:2018年A股共有105家企業上市,總數較前年銳減76%,籌資額也大幅減少40%。上海主板今年只有57檔新股,但去年多達214檔,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深圳中小板及創業板,一直是高本益比、股民追捧的焦點,2017年還有222家企業上市,去年僅剩48家,受創情況格外嚴重,顯示中國民企深陷風暴已非傳言,而是無可迴避的現實。

此外,中國證監會雷厲風行的改革措施,更讓急著上市籌資的企業「紛紛走避」。「2013年時,等待上市審議的企業一度多達900餘家,被戲稱為『堰塞湖』,」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營運長涂嘉玲指出,後來經中國證監會發審委(發行審議委員會)加速審批,終於在去年底將等待家數減為278家。

涂嘉玲補充說,去年有超過3成的A股上市申請案遭退件,可見發審委員們沒打算為紓解排隊潮、放鬆立場的意思。雖然遭退件後、只須6個月即可重新排隊,但企業避免「在審議委員心裡黑掉」,造成日後籌資更加困難,多半主動收回申請,導致自行撤案公司達150家,整整較前年大增40家。

明明經濟走緩、企業需錢孔急,明明政策就是要活絡資本市場,為何中國證監會審議委員們反而和中央唱反調,更加嚴格把關?原來,跟早些年的弊案有關。

在人治色彩濃厚的A股,IPO作業曾經多次無故喊停,只要有多檔新股掛牌,場中資金分散,往往令A股下跌,此時股民會不分青紅皂白、責怪政府,進而導致政府暫停IPO審議,以「促進市場健全發展」。 (相關報導: 鴻海旗下工業富聯慘跌6成 陸媒:「沒有追高就沒有低估」 更多文章

在漫長等待中,哪家公司能獲評審青睞、優先上市?歷史已說明,在缺乏監督的機制內,瞞天過海的手段絕非罕見;從綠大地、萬福生科到樂視網,近年中國爆出多起IPO資料造假醜聞,涉嫌公司受罰甚輕、但獲利甚大,導致證監會從前副主席姚剛,投資人保護局長李量到主席助理張育軍,及參與評分的審議委員等,有不少高層被控收受賄賂,近年先後中箭落馬,級別最高的姚剛,一審更被判刑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