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第3次「黨的歷史決議」─綜觀過去的2次歷史決議影響

作者指出,第3項歷史決議不僅影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圖)未來的掌權穩定,更是對於中共黨內的思想穩定有著莫大的影響。(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大陸的中央政治局決議將在11月8日至11日於首都北京召開第19屆中央委員會第6次全體會議(簡稱六中全會),其中最受到矚目的會議焦點,便是在會議中將要提出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這是一種新型的中國共產黨的話語方式嗎?其實不然,對於黨的歷史決議,在中共建立至今,已有2次做出歷史決議的先例,一次為確立「毛時代」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另一次則是《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確立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基礎。

那麼有不少的學者和中國觀察員認為,下個星期將召開的六中全會將確立「習時代」的理論基礎,強化習近平未來的統治穩定,但筆者認為這個新的歷史決議不單單只影響習於中央政治局裡的政治權力,而是像過往的2次歷史決議,而是一種對於黨過往的歷史經驗再次的做出新的詮釋,以利當前的執政者推行自身所冀望的願景和政治手段。

七中全會:確立唯一正確的毛澤東革命路線

最早於1945年的6屆七中全會裡,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黨的第二把手周恩來等重要人物草擬出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相關內容,毛澤東也對其內容做了多次修改,內容主要寫述中共建黨以來一直到遵義會議之前所犯下的左傾錯誤,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和曾任代理總書記的王明所帶來的「共產國際派」。但其實這些批判都是導向一個最終目標:確立毛澤東的革命路線為唯一正確路線,這種形式的歷史性質的定義,實則為政治削除其他黨內人士的話語權和政治力量,因為這份《決議》實則為延安整風運動的延續,透過統一全黨思想和提綱挈領的歷史決議,達到警醒黨內毛思想需成為中央的指導思想以及整肅黨內的親蘇派等目標。

毛澤東。(美聯社)
作者指出,《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確立毛澤東的革命路線,是唯一正確路線。(資料照,美聯社)

而於1981年於11屆六中全會上所提出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則是延續了前項《決議》所帶給全黨的統一思想和確立領導方向的重大作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981所提出的決議文很巧妙的探討了文化大革命和毛澤東之間的關係。

延續《決議》 為鄧小平的經濟改革鋪陳

1975年、1976年蔣、毛兩人相繼逝世後,兩岸皆發生了不少政治變動,台灣方面則由蔣經國接續蔣介石擔任領導人 ,政局尚稱穩定;但中共方面則發生了四人幫權力瓦解,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以及鄧小平復出政治中心的領導等重大變動,以及鄧小平為了要修正毛時代所留下的經濟隱患和為了未來的改革開放鋪路,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革。在1981年的《決議》裡頭鄧小平對於毛的評價為:「三分過,七分功」將毛的功勞歸於領導共產黨起步的功勞;將其過錯歸始於1957年的反右革命之後,而這份中共領導中心所做出的歷史評價有2個不同要點需要注意: (相關報導: 盧業中觀點:風雲急、戰鼓擂,美中冷戰不可逆? 更多文章

肯定了毛對於過往的歷史的貢獻,且將大部分錯誤歸置到反動集團(林彪、四人幫),但仍提到了毛需要為「這一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負主要責任,這段評語讓人不禁聯想同為共產集團的蘇聯於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赫魯雪夫對於史達林主義的大力批判的行為相似,但蘇共對於史達林主義的個人崇拜全然的批判,與中共仍認為毛具有對於中共的歷史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卻不盡相同;前者導致了蘇聯對於其衛星國的監控不同以往,造成了部份國家原史達林主義的領導者被推翻的結果,可以看出思想領導的統一對於集權國家的重要性。

鄧小平以「和平」為統戰基調,但仍不鬆口放棄武力使用。(新新聞資料)
作者認為,鄧小平(見圖)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肯定毛澤東對過往歷史的貢獻,進一步為改革取得政治正當性。(新新聞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