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大選結果不理想,黨務改革聲四起,也是重視民意的展現;然而發生求變的青壯派,建議的方向是否與選票呈現民意相符?在不分區名單公布時,黨內青壯派抨擊甚力,甚至預言會連帶讓立委選情崩盤。選舉完畢,立委選情並未崩盤、還有回流。倘若國民黨用泛綠陣營的國安牌、主權牌創造言論恐怖的氛圍,動輒以叛國的話語檢驗同志,用泛綠思考邏輯主導國民黨黨務改革,才是真正沒有看清自己支持者基礎何在,對不起支持者。
區域與不分區 國民黨皆有成長
本次不分區國民黨獲33.35%選票,與2016年26.91% 相比,有大幅成長。雖區域立委席次展獲不多,但全國各區域立委得票的比例有567萬餘票,占全國有效票的40.90%,與2016大選的39.55%相比,也算小有成長。選票的比例,無法轉換成區域立委席次,主因是贏者全拿的選制。相對來說民進黨的在區域得票換算成比例只有46.11%,換算成席次卻囊括了63.01%;國民黨前述的40.90%選票,則僅轉換成30.13%。這個成績與2016年大選相比,民進黨小幅退縮(上次大選為45.31%),國民黨小幅成長(上次為39.55%)。如果把民眾黨算成泛藍版圖,那麼此次選舉藍綠版圖變化更是劇烈──柯文哲沒通過民進黨的「台灣價值」考驗,又有郭台銘的強力推薦,民眾黨很難算成泛綠陣營。敗選當然要檢討,才能經得起民意的檢驗。然而檢討也應該基於事實,不該胡亂檢討一通。有提出改革的青壯派,用區域席次說國民黨是失敗的,而未注意到選票比例,這種外行話,實在不該說。
「紅色名單」沒有讓立委選情崩盤
黨內同志用民進黨式國安恐怖的邏輯,想挑出有人「親中」、「叛國」敗壞選情,然而此次立委選票明明有斬獲,不分區大幅成長、區域立委選票比例小幅成長,可見獲支持者肯定,某些黨內同志所言,不分區名單染紅,立委會選得很難看,預言已經破產,憑什麼逼宮名單上的特定人選自行辭職?
賣台鬥爭話語 不該主導國民黨改革邏輯
民進黨已經掌握了總統、立院多數席次,難道還要讓他們掌握藍軍的腦袋嗎?民進黨過去四年執政,為在野黨批評最力的是,頻頻用國安、主權牌,自居民主守護者,以抗中之名,來對付台灣的老百姓。這種對付,雖仍不至於更動多數決的民主機制,卻在許多挑戰剛提出時,就用輿論圍剿或制度封殺,讓異見未能發聲發展就消亡,打著民主反民主。這種例子,有用社會秩序維護法,送辦一般民眾在通訊軟體上分享新聞;有用李進勇主掌中選會,封殺張善政領銜的數位專法公投;當然更不乏氾濫在政壇上檢驗特定人選的台灣價值、親中履歷,被這套綠色恐怖對付者,各種色彩無所不包,柯文哲與賴清德都難逃。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是要順服泛綠的賣台鬥爭話語,像是抓「中國○」、「十一寇」般批鬥黨內同志;還是要擔任偉大的異議者,儘管屬於支持統一的政治意見,也主張加以保障?
藍軍無論如何討好民進黨的思維,挑出同志中挑出「親中」者,也不會獲得民進黨支持者的青睞,反而冷落了藍軍支持者的期待。檢討藍營也應自知自身優勢何在、支持者屬性何在。兩岸統獨的政策立場,本來就是國、民兩黨最重要的區分,黨內同志用綠營批鬥的手法來檢討路線,經不起選舉結果的事實檢驗。
更不客氣地說,提出要不分區特定人選「無條件辭職」的馬系青壯派黨員,難道沒有說過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會「地動天搖」嗎?難道他的長官沒有在新加坡會見對岸最高領導人,引發台灣民情和國會軒然大波嗎?國民黨當然可以在任何時間、由任何人提出黨務改革的建議,但由羅智強獵巫黨內同志親中、不分區名單染紅,那有說服力嗎?難道羅智強以前的統獨立場,屬於國民黨內「本土派」嗎?
大選的總統選票雖然蔡英文超前甚多,但與不分區、區域立委得票比例相較,有很大的落差,支持蔡並不表示對民進黨肯定,這不但是執政者的警訊,也是藍營的機會。綠營選前不斷販賣芒果乾,但至少在立委部分對選民的號召已經頗為疲軟,國民黨堅持其兩岸立場,也展現在不分區名單上,從得票比例結果來看,支持者有所回溫。黨務變革如果無視支持者呈現的民意,反而討好泛綠選民,勢必東施效顰無功而返。倡議改革者,要有正確的政治判斷,對於藍綠統獨版圖,要有高於國際媒體廉價新聞標題的智慧,更應該要有起碼的政治誠信,言行要經得起自己過往歷史檢驗,否則就不過是趁亂奪權,沒有政治理念,也對支持者無從交代。 (相關報導: 劉性仁觀點:2020年國民黨敗選後何去何從?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獨立研究者,曾任非營利組織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