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03年經歷「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是全球繼中國後疫情第二嚴重的地區。香港在SARS疫情期間累積的經驗,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上多大用場成為關注焦點。
香港在經歷SARS疫情後,在政府架構內增設了衛生防護中心等部門統籌應付傳染病的工作,也在醫院加建了不少隔離設施。
當地專家更認為,香港市民的衛生意識顯著提高,是香港能否控制這次疫情的關鍵。
雖然有這樣的配套,香港政府處理這次疫情的手法仍然備受批評,與中國的通報機制等一些SARS疫情以後設立的措施,在這次疫情中也沒有發揮應有作用。
確診數字倍增
香港截至周四(3月26日) 有453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有四人死亡。
當地新冠肺炎感染數字在疫情初期一直穩定,但過去一星期,隨著許多在歐美國家工作或留學的香港居民回港,確診數字差不多增多了一倍。
香港政府早前公布措施,禁止所有從中國大陸、澳門或台灣以外地區的非香港居民入境,所有入境人士也必須進行14天自我隔離,違反隔離令最高可被判囚六個月,當地警方已經拘捕超過20名涉嫌違反隔離令的人。
隨著確診病人不斷增加,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警告,香港必須推行更嚴厲的措施阻斷病毒在當地傳播,否則醫療系統將會崩潰。
香港近星期的新冠肺炎確宗個案大幅增加

衛生意識提高
但他早前也指出,香港市民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大多按醫護人員的建議戴上口罩,這對控制疫情傳播有幫助,否則疫情會比2003年SARS的時候「嚴重10倍」。
SARS當時在香港造成299人死亡,包括八名醫護人員,是繼中國後全球死亡個案第二高的地區。
當年的疫情過去後,香港立法會和醫院管理局先後就疫情處理手法和改善工作作出調查,並提出多項改善建議,包括由醫院管理局統籌購買和儲備醫護人員的個人防護裝備、隨時儲存足夠三個月使用量的裝備、興建更多隔離病房等。
香港市民的防疫意識也普遍提高許多,許多人養成患上傷風感冒等傳染病後,自覺戴上口罩的習慣,許多大廈也會定時清潔升降機、公眾出入口門柄等經常接觸的地方。

-
4名醫生
-
1名護士
-
3名病房助理
專家留意到,香港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反應比2003年要迅速許多。例如香港政府早在1月8日就把新冠肺炎列入「須呈報」的傳染病,要求各家醫院的醫生如果發現有病人可能患上這種病,就必須通報當局,這比港府2003年的反應要快許多。
香港政府也在1月下旬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初情在中國大陸傳播初期,已經啟動一系列的緊急預案,包括定期召開跨部門會議協調各個政府部門的抗疫工作。
執行欠佳
但啟動這些預案後,香港政府推行後續具體的措施就慢下來,當地媒體甚至批評速度比鄰近的澳門還要慢。
香港與澳門1月時在同一天分別確診當地第一宗新冠肺炎個案。澳門在此前已經採取多項措施,包括派員到從武漢抵達的航機機艙內為乘客測量體溫,要求所有入境人士填寫健康申報表。
香港當地出現確診個案當天,特首林鄭月娥正在瑞士出席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她派出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以署理特首身份召開記者會宣佈防疫措施。林鄭月娥在數天完成會議,回到香港後才公布進一步的措施。
張建宗當時強調,他與林鄭月娥每天都有通電話,讓她了解香港疫情的最新情況。

另外,疫情爆發初期,香港出現市面口罩短缺,市民經常需要為購買口罩排隊等候數小時,一些商人也抬高價錢。相比之下,澳門當局推出「限購」計劃,透過指定藥房以指定價錢向公眾發售口罩。
香港政府處理疫情的手法,令泛民主派和建制派立法會議員都齊聲批評。香港最大親北京政黨民建聯形容,政府防疫工作「被動,反應緩慢」。
香港媒體也留意到,當地政府在2003年SARS疫情後與廣東省衛生廳、澳門健康局和中國國家衛健委設立通報機制,加強各方在疾病資訊方面的交流,但這個機制似乎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沒有發揮應有功效。
武漢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去年12月31日發佈新聞稿,宣佈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而香港當局在同一天表示接到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相關通報。
換句話說,香港公眾與政府只是在同一天接到新冠肺炎的通報,令通報機制的效率成疑。 (相關報導: 大防疫時代的孤獨指南:我該怎麼保持社會疏離,什麼樣的人又該自我隔離? | 更多文章 )
本身是醫生的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說,通報機制在疫情中沒有發揮效用,香港官員似乎「沒有任何方法直接取得中國大陸的通知或最新疫情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