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睎乾專文:殘篇碎頁中重構張愛玲的〈愛憎表〉

張愛玲手稿提供學界研究的宋以朗先生。(印刻文學生活誌提供)

手稿來歷及相關文獻回顧

張愛玲的遺稿,可出版的,近年已悉數付梓,僅餘小部分為未刊稿。二○一五年夏,宋以朗交給我一疊張愛玲的草稿,讓我幫忙整理。當時草稿尚未詮次,僅按紙張大小、顏色和類型(如信封或信紙)稍作分類,內容以作者往事為主,但很零碎。由於每頁均字跡潦草,東塗西抹,宋以朗只能初步確定,手稿中包括一篇〈愛憎表〉散文,但原稿次序未明,也不知道頁數。他大膽猜測,其中可能還有張愛玲晚年未寫完的〈小團圓〉散文。我根據草稿內容及其他線索,從中區分出二十六頁紙,再排列次序,成功重構出部分的〈愛憎表〉。

談〈愛憎表〉前,首先要回答一個基本問題:甚麼是「愛憎表」?張愛玲初次向人提起這篇文,是在一九九○年寫給宋淇和鄺文美的信。一九九○年,陳子善發掘出張愛玲中學時期一些舊作,並發表〈雛鳳新聲──新發現的張愛玲「少作」〉一文,提及她高中畢業時在校刊填過一個調查欄。張愛玲就是為了解釋那個調查欄,才跟宋淇夫婦提及自己在寫〈愛憎表〉,而「愛憎表」就是張愛玲本人對那調查欄的稱呼。

張愛玲手稿收藏者宋以朗先生家餐桌上的愛憎表手稿。(印刻文學生活誌提供)
張愛玲手稿收藏者宋以朗先生家餐桌上的愛憎表手稿。(印刻文學生活誌提供)

在一九三七年的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有個名為「學生活動記錄,關於高三」的專欄,當中刊出「一碗什錦豆瓣湯」的專題調查結果──「豆瓣」是對三十五位畢業生的暱稱──調查分為六項,每位「豆瓣」用一句話作答。張愛玲的答案如下:

一,最喜歡吃:叉燒炒飯;

二,最喜歡:Edward VIII;

三,最怕:死;

四,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結婚;

五,常常掛在嘴上:「我又忘啦!」

六,拿手好戲:繪畫。

調查答案只是孤零零一句話,沒附帶任何解釋,陳子善只能這樣評:

張愛玲當時才十七歲,怕死是很自然的事。她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結婚,最喜歡英王愛德華八世,兩個答案都表現出強烈的個性。

值得留意的是,陳子善的文章並沒有稱呼那調查為「愛憎表」。

張愛玲中學時期的國文科老師汪宏聲,在一九四四年《語林》發表〈記張愛玲〉一文,末段提及張愛玲的同學張如瑾和校刊那個調查: (相關報導: 陳文華專文:野狐禪夢—記胡蘭成(下) 更多文章

我今天記張愛玲,同時我懷念著她的同班同學張如瑾君。如瑾是較愛玲更為努力的學生。我在聖校造成了極濃厚的文藝空氣之後,如瑾寫了一篇長篇《若馨》,我代她交給良友趙家璧兄,只因戰事沒有出版。後來她自己印了數百本。可是一直到現在她不再寫,聽說她結婚了,我對她已經不再希望。愛玲在畢業年刊上的調查欄裡,關於「最恨」一項,她寫:「一個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結了婚。」愛玲是有天才的,我希望她暫時──我只好希望暫時──不結婚!

這裡有兩點須注意。其一,同陳子善一樣,汪宏聲並沒稱呼那調查欄為「愛憎表」,可見「愛憎表」只是張愛玲自己想出來的叫法,其後拿來用作〈愛憎表〉一文的題目。其二,儘管汪宏聲在同一段提及張如瑾結婚和張愛玲的「最恨」,但不表示他認為張愛玲寫的「有天才的女子」就是張如瑾。憑上文所述,汪宏聲也不可能如此理解,因為文章寫於一九四四年,提及張如瑾畢業後一直不寫作後,接以「聽說她(張如瑾)結婚了」一句,即表示一九三七年畢業那年,張如瑾根本尚未結婚,那麼張愛玲「最恨」的那件事自然不可能跟張如瑾有關,這是憑常理已可推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