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買綠電就能達到碳中和目標?專家破解一般人的環保迷思,對環境反而沒幫助

雖然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綠電是非常關鍵的要件之一,但是一味地推動企業使用綠電,做一百年也不會達到碳中和。(圖/取自flicker@chia ying Yang)

我從學生時代開始研究環境經濟,見證臺灣一路從反核、節能、綠能、搖籃到搖籃、循環經濟等綠色轉型的企圖。最近媒體在談ESG、碳中和概念股,每個時代,總有一幫人原本立意良善,希望談商機、商業模式吸引更多人投入,但談著談著發現其他人只想「貼個ESG標籤、換個新題材,把自己打扮得很時尚」,結果都只是成就另一場金錢遊戲,「循環經濟最後真正循環的只有新台幣」。

同一時間,有另一幫人想的完全相反。這幾個月綠學院拜訪近百家用電大戶,多為高碳排的製造業,他們抱怨政府才剛要求用電大戶條款四選一,現在又規劃要徵收碳費,一頭牛剝兩層皮,覺得政府很沒有道理。他們不願意當這頭牛,決定以拖待變,寫個計劃先應付一下,反正這麼多年下來,也很少政策真的成功。

這兩幫人到底誰的策略比較正確?用積極但最後走偏的策略比較好,還是消極但什麼改變也不會發生的策略比較安全?

談節能或綠能,可以換算內部投資報酬率(IRR),有利於從財務觀點來檢視決策是否合理。但接下來我們要面對的,是看不見又摸不著、沒有實體交易買空賣空、很像詐騙的「碳」,而且企業通常沒有碳管理專業的人才,只要一個路線選擇錯誤,就可能滿盤皆輸。

能源和碳幾乎是一對孿生兄弟,既然能源是綠學院擅長,我們幾位綠色帶路人商量後,決定跨界協作,往「碳管理白話文運動」之路邁進,長期駐點在綠學院,從解構能源和碳出發,破除誤解,提供全球、跨國的全局思維,以政策工具、減碳技術為支點,為你建構系統性的碳管理知識框架,助攻所有想要改變的企業,同時包括在綠色產業裡尋找機會的人、工作者、創業家,以及政策制定者。

減碳和防疫一樣,在臺灣排的碳,會影響全球;全球排的碳,也會影響臺灣,因此減碳不是為了愛地球,是為了集體控制風險,確保你我能繼續過著有尊嚴的快活日子

在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中,設定本世紀末平均升溫不超過2℃的全球環境目標;但是根據各種國際智庫的預估,不久後大氣增溫幅度就要超過2℃了!因此各國必須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否則光是經濟損失,對於各國都會是嚴重的打擊。例如對臺灣來說,在不同的升溫情境下,2020-2100年因為升溫的總損失,估計至少新台幣三到九兆元之間(註一)。

這個金額很高,但你看了大概沒什麼感覺。這樣想好了,最近你公司為了氣候變遷造成的缺水問題,公司額外花了多少錢?每六分鐘就需要來一台水車,生產才不會斷線,還要去開鑿水井,本來不需要花的錢,現在為了碳排造成的環境問題需要額外支出,這個損失不是很不划算嗎?

這就是為什麼企業會感受到一波接著一波的壓力,以前換冰水主機做節能就可以了,後來還要裝太陽能板才算CSR,現在還得繳碳費。以前的環境外部成本,現在都要內部化成為公司的財務帳單。 (相關報導: 每天喝5罐可樂、少吃蔬菜…公開巴菲特、川普維持年輕的秘訣,專家:用在一般人身上絕對完蛋 更多文章

人有規避損失的傾向,如果能減少損失把錢省下來,就是賺錢。國家、企業、個人採取減碳行動,就跟防疫一樣,是為了集體控制風險,把損失降低,國家才會有尊嚴,企業才會更賺錢,你我才不用天天悶在家都不能出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