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狀雲、高溫輻射、滿地焦黑屍塊……日本傳承原爆歷史教訓:經歷過所以更渴望和平

今年是日本廣島原爆73周年。(美聯社)

1945年8月9日上午11點02分,裝載著鈽239原子彈的B-29轟炸機「博克斯卡號」抵達日本長崎,從高空9600公尺投下原子彈。瞬間,原子彈的爆風、高溫、輻射線從爆炸中心往外擴散,方圓半公里內幾乎所有建築物都倒塌、遺體面目全非,約7萬5千人的性命立即被奪走。

對多數國家而言,原爆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但對於勉強撿回一命的原爆倖存者而言,蕈狀雲散開的那一瞬,是悲慘人生的開始。73年後的日本,這段記憶正在褪色,不過仍有那麼一群人努力傳述原爆倖存者(日文稱「被爆者」)的所見所聞,期望能幫助世人了解核戰、核武有多麼可怕。

1945年8月9日,長崎原爆,佛寺化為廢墟(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45年8月9日,長崎原爆,佛寺化為廢墟(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長崎:倖存者與「故事小尖兵」

日本長崎城山小學每個月9日都會舉行紀念活動,500名全體師生聚集在禮堂內唱著和平紀念歌曲「致親愛孩子們的靈魂」(子らのみ魂よ),藉由歌聲撫慰這座小學背負的沉痛歷史記憶。校長竹村廣明表示:「我們離原爆中心只有500公尺,所以這裡對和平的渴望是很強烈的。」原爆當年,城山小學1428名師生當場喪命,後人不願世界淡忘前人的犧牲,於是每年每月以歌聲緬懷。

城山小學還有一項特別的鄉土任務,6年級學生們擔任傳述原爆歷史的「故事小尖兵」,這是由於原爆的第一手觀察與描述對後世影響深刻,越多人了解這些恐怖血腥的經歷,就越有助於遏止各國發展核武器、發起核武戰爭。然而,隨著原爆倖存者逐漸凋零,保存歷史記憶的任務也變得艱難,現仍在世的倖存者平均年齡為82歲,這些長者行動遲緩,無法到各地傳播戰時見聞,城山小學的在地孩童便擔起傳承歷史的重責大任。

日本各地400間小學每年有數千名兒童來到長崎進行原爆巡禮,當他們參訪城山小學,「故事小尖兵」們負責在校內各個遺跡定點,向同齡孩子們講述當年。除了歷史故事之外,「故事小尖兵」還會說明全球核武現況,這讓城山地區的耆老們相當欣慰,例如74歲的原爆倖存者內野勢津夫。

原爆當天,內野勢津夫還只是個1歲9個月大的嬰兒,他們一家幸運存活下來的原因是,父母及時帶他躲到防空洞內。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告訴他,長崎爆炸後的慘況猶如「人間煉獄」,被燒得焦黑、支離破碎的屍塊散落在路面,炎熱的高溫下,傷者、倖存者呼喊著:「給我水!」但水資源遭輻射汙染而十分匱乏。

1945年8月9日,長崎原爆(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45年8月9日,長崎原爆(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如今年邁的內野勢津夫努力將父母的見聞傳播出去,他特別喜歡和當地的孩童們分享,也希望聽過原爆故事的孩子能夠將這些歷史告訴其他同齡兒童,讓故事繼續傳下去。內野勢津夫受《衛報》(The Guardian)訪問時表示:「我從學生和年輕朋友那裡收到很多感謝信,他們都說已下定決心要和親人分享這些故事。」

內野勢津夫向《衛報》透露,他為何如此不遺餘力地傳述歷史:「我不認為有生之年能夠見到核武完全根除,只希望事情在下一代能有所改善。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向年輕一代的孩子們傳述故事和經驗是一種責任。」他繼續說道:「這樣他們才能理解,原子彈是多麼危險、可怕又不人道,以及核子武器有多麼恐怖。」 (相關報導: 「他唯一流露的悲傷,是緊咬著下唇微微滲血」教宗年節卡片的主角:長崎原爆男孩 更多文章

1945年8月9日,長崎原爆,浦上天主堂(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45年8月9日,長崎原爆,浦上天主堂(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廣島:「被爆體驗傳承者」

另一塊歷經原子彈蹂躪的日本土地──廣島,也正致力於保存二戰歷史記憶。廣島市政府推出為期3年的「被爆體驗傳承者」(被爆体験伝承者)培訓計畫,主要任務為「繼承」原爆倖存者的經驗,並向日本國內民眾、學生以及外國參訪者分享。目前已有117人通過訓練,近期將再有250人加入傳承記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