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愈亂,精神科生意愈好!」如何重拾身心健康?

壓力經常沒有明顯病徵,因此常不自覺或被忽略(圖/Pink Sherbet Photography@flickr)

你最近特別疲倦、常喊累?其實你可能壓力上身囉!和疾病不同,壓力經常沒有明顯病徵,因此常不自覺或被忽略。根據《遠見》最新調查,30~39歲及40~49歲的三明治世代,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要照顧,是壓力最大的族群。最近10年,精神科診所也增加三倍,顯示國人心理健康逐漸惡化。6月底,一場粉塵爆燃的重大公安意外,造成500多人傷亡,使得傷者與家屬原本平靜的生活,一夕劇變。漫長的復原之路,更需要親友的安撫與支持。該怎麼做,才能重拾身心健康?《遠見》教你找出潛在壓力來源,並訪問專家,當面對重大創傷時,如何走出陰影?幫助有需求的人,早一步提出對策、熬過難關。

45歲的玲玲是國小學務主任,她每天準備教學、忙於行政工作,參與校外研習會議,還要帶學生參加各項比賽和活動,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她知道,把學生教好是分內工作,可是面對多變的教育政策和行政業務,還要抽時間,準備學校評鑑資料,應付教育單位訪察,她常常捫心自問,有多少精力放在學生身上?每當看到學生投訴老師的新聞上媒體,就擔心自己會是下一個。

頭痛、全身疲累 胃口也變差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玲玲發現她的心跳變快了,有時頭痛欲裂,吃止痛藥的效果也不好。她覺得體力不夠,全身疲累,只是連上兩堂課就口乾舌燥,胃口也比以前差,還會拉肚子,晚上也睡不好,一點聲音就醒過來。

玲玲到診所看病,醫師說沒有毛病。她不放心又到醫院檢查,也是一切正常,只給她鎮定劑、胃藥、止痛劑,可是,藥物沒有效。看著校園裡的藍天白雲,她心裡沒有陽光,焦慮不安,有時候上課,腦子一片空白,不禁懷疑自己得了癌症。

她輾轉幾家醫院,直到一位消化內科醫師把她轉介到精神科。經醫師診斷後,原來她有廣泛性焦慮症,自律神經出現問題,經過檢查,發現自律神經的年齡竟然是82歲。

什麼是廣泛性焦慮症?玲玲沒有聽過,她變得更不安了……。

全台每四到五人 就有一人罹患身心疾病

玲玲得了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又稱為「精神官能症」的身心疾病,她不是少數案例,在台灣,沈重的生活壓力已經引起憂鬱、焦慮、恐慌、畏懼等情緒障礙,影響數百萬人的身心健康。

身心病患的心跳會無故變快、腹瀉與便祕交替、全身冒汗、頻尿,自律神經失調,內心緊張焦慮、坐立難安,容易暴怒、罵人,影響人際關係,嚴重者還會自殺。

顧名思義,身心疾病是生理、心理互相影響的疾病,光檢查生理,未必能發現是心理壓力引起不適,於是就會像玲玲一樣,那裡不舒服,就檢查那裡,卻不知道是心靈病了。

曾任國泰、台安、馬偕等醫院精神科主任的榮光小組牧師張典齊說,每個醫療科都能見到這樣的病人,胃腸不適、找不到原因的病人約占消化內科的六、七成,腰痠背痛的病人約莫有六成五是壓力造成,如果觀察醫院的內科初診病人,有一半可能是身心疾病的功能障礙。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張家銘主任指出,國外數據顯示,醫療中有1∕3是與身心疾病相關的患者。 (相關報導: 別再說「男人要自己堅強啊」這句風涼話了!其實男人比女人更害怕失敗 更多文章

身心疾病有多普遍?衛福部統計,2013年申請精神疾病健保給付有246萬人,其中,和壓力相關的精神官能症(註:國際疾病代碼為300)就有136萬人,占55%。也就是說,到精神科就醫者,超過一半可能是壓力症候群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