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危機意識型態到創新勞動力的分工:《打造創業型國家》選摘(1)

作者提及,很多人相信2007年的金融危機,乃至於情勢急轉直下後的全面經濟危機,得算在政府債務,而非私部門中「金字塔債務結構」的頭上。(示意圖/取自pixabay)

盱衡寰宇,我們耳聞的盡是國家理應力行精簡,為危機後的復甦創造條件。這當中的假設是讓國家在後座待著,我們就能順利為私部門解除創業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封印。媒體、產業界與主張「自由放任主義」(Libertarian)的政治人物都會像看到有槍可以撿一樣,利用這種對自己有利的反差,讓活躍、創新、有競爭力、閃耀革命色彩的私部門,對比遲滯、官僚、充滿惰性而「礙事」的公部門,藉此形成一種簡單的二分法。這種風向不知已經被帶多少遍,以至於許多人已經接受這是一種「常識」。由此甚至很多人相信關於2007年的金融危機,乃至於情勢急轉直下後的全面經濟危機,這筆帳得算在政府債務,而非私部門中「金字塔債務結構」的頭上。所謂金字塔,其實也就是不斷找下線的「老鼠會」行為。

另外,語言的力量也不容小覷。在2011年的3月,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承諾要與政府中的「企業之敵」宣戰,他指的是「政府部門中的大小官僚」(Wheeler 2011)。這樣的發言,是配合英國政府當時的「大社會」(Big Society)執政主題。具體而言,「大社會」政策是要把提供各種公共服務的責任由國家身上移開,然後交到獨立自主或透過第三產業來集體作業的個人手上──理由是這種免於國家影響力的「自由」,可以強化公共服務的體質。這當中使用的語言,包括所謂的「自由學校」(free school,相當於美國的「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相同處是皆為公辦民營,具有準體制外的色彩),暗示著讓學校獲得免於國家重手干預的自由,就可以達到讓學生覺得上學有趣,校務推行更有效率的效果。

放眼全球,公共服務被「外包」給私部門的比例愈來愈高,最常被搬出來的理由就是這種「效率說」。但其實只要外包出去後,就鮮少有人會仔細檢視這麼做究竟省下了多少──更別說「品管」這一環付之闕如,後續的成本也高得離譜。近年有一項醜聞是2012年倫敦奧運的維安工作外包給一家士瑞克保全集團(G4S)的業者,但該公司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擔負此重責大任。最後士瑞克果然開了天窗,逼得英國政府叫英軍來代打,以確保倫敦奧運期間的治安無虞。事後士瑞克的主事者被「訓誡」了一番,但直到今天,這家公司仍舊在大賺其錢,而外包增加的趨勢也沒有改變。某些對外包說不的案例,像是英國廣播公司(BBC)選擇在內部自建網路廣播平台iPlayer,則確保了BBC仍舊是一個具有活力與新意的組織,並能藉此持續吸引頂尖人才,維持其在廣播與電視兩方面的高度市占率──這在不少國家是各公廣集團只能夢想的事情。 (相關報導: 全台首座5G智慧工廠亮相!台達電看好產能、業績衝高,力拚廠區5年全面升級 更多文章

這種把國家視為企業之敵的看法,也是一個常被知名商業媒體所援引的觀點。像《經濟學人》就經常說政府是「霍布斯流的利維坦巨獸」(Hobbesian Leviathan),最好是能夠待在車後頭(Economist 2011a)。該刊物提出的經濟成長藥方,包括政府應該專注於創造更自由的市場,以及讓創意得以茁壯的環境,而不要太想自己去主導什麼事情(Economist 2012)。而在一份以綠色革命為題的特刊裡,《經濟學人》更是挑明地說出了本章開頭的那段引言,亦即政府應該「謹守基本的本分」,像是辦教育、做研究,然後把其他的事情交給「革命分子」──也就是民間企業──去操心。但一如我們會在第四到第八章所談到的,這種革命的靈魂其實反而很難在私部門中看到,由此真正得去高風險領域冒險犯難的,其實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