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華盛頓還是北京,都希望能在看得見的將來有一個幫助解決美中貿易戰的協議;然而,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這場對抗所涉及的遠不止貿易,還包括了經濟、國防、文化和科技等多個領域。
所以,美國到底想從中國那裡得到什麼?美國要的最終結局是什麼?
短期內的解決方案,是上月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副總理劉鶴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握手簽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不過,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涉及的是比貿易更深的層面,我在華盛頓訪問過的人當中,沒有一個認為這項框架協議本身能帶來多少改變。

「我們對中國的策略失效了」
在近些年的美國,對於中國的態度有明顯的負面轉向,而重點是要知道,這種轉向在川普總統入主白宮之前就已經發生。
「我想要是在2016年的時候出現了希拉蕊.克林頓(Hillary Clinton)政權,或者隨便一個民主黨或共和黨人上台,我們都會看到政策大變,」美國國防部前資深顧問丹尼爾.克里曼(Daniel Kliman)說。
「有種感覺是,我們對中國的策略失效了,」克里曼說。他現在是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亞太安全項目的總監。

中國加入WTO是為了改變別人,而不是改變自己
這種緊張關係升級的原因有很多。在2001至2018年在美國政府做經濟分析員的雷.鮑溫(Ray Bowen)表示,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那些帶來經濟效益的承諾並沒有兌現。
他說,中國從來沒有想要按規矩辦事。「情況更像是,中國想要加入多邊論壇,來開始改變多邊論壇管理全球貿易的方式。」換句話說,中國加入是為了改變別人,而不是改變自己。

企業轉移到中國付出很高的代價
這樣的結果就是在美國稱為「中國衝擊波」(China shock)的現象:一大波失業和工廠倒閉。首當其衝的就是在2016年投票給川普的那些所謂的「鐵鏽地帶」(Rust Belt)。
很多美國公司將生產線搬到了中國,從那裡的低勞動力成本當中獲益。然而,據丹尼爾.克里曼所說,企業轉移到中國也有很高的代價:「中國逼迫它們交出自己的技術和智慧財產權。」
而即使是那些沒有將生產線搬到中國的企業也發現,中國還是通過某些方式取得了它們的貿易機密。美國的執法部門有一長串控告中國個人和企業進行間諜活動和電腦黑客入侵的案件清單。

中國大舉盜取智慧財產權
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瑞伊(Christopher Wray)最近向美國國會表示,目前至少有1000宗有關盜取美國公司知智慧財產權的調查,線索都指向中國。
美國政府估算,單從到2017年為止的4年裡,被中國盜取的智慧財產權總值就達到1兆2000億美元。
據保守派智庫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專家成斌所說,這是美中之間關係惡化的主要原因。

「當一些企業發現,他們的專利權被大量查閲,產品被逆向工程拆解,研發程序被騎劫的時候,越來越多企業認識到,與中國合作最終不一定能賺錢,甚至可能要倒賠,」他說。 (相關報導: 中美貿易戰》不只是經濟交鋒,美國鷹派要以「文明衝突論」掀起新冷戰與新圍堵 | 更多文章 )
從政府內部,經濟分析家雷.鮑溫表示,他在2015年末就發現了氛圍的變化。過去曾經支持與中國合作的人,現在已經警惕到中國追趕的速度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