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停、垃圾爆量!foodpanda、麥當勞減塑大實驗

疫情不停、垃圾爆量!foodpanda、麥當勞減塑大實驗(圖/商業周刊)

疫情以來,外送成為消費者的日常,但這背後,卻引發新一波垃圾危機。

根據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估算,台灣今年5月和6月,六都的紙容器和塑膠容器總量為1萬8千公噸,較去年同期高出近15%。其中,新北、台中、台南與高雄皆增2成以上。

去年,台灣首度迎來人口負成長,但廢棄物卻不減反增,每個人丟的垃圾越來越多。環保署統計,全台一般廢棄物年總量約987萬噸,為有統計以來的新高,其中,餐具垃圾成為極大的環保隱憂。

這表示,即便政府長年以來提出垃圾源頭減量、減塑等環保政策,但要真正落實,並讓消費者動起來,仍有一段距離。

如今,包含外送平台、餐飲品牌、餐盒製造廠商等,紛紛展開新行動、提出解方。

我們發現,這不僅是一場業者、政府和消費者間的角力,更在這過程中,碰撞出人類未來生活樣貌的新想像,也帶來新的商業模式。

foodpanda揪業者減包材

友善環境,就補助行銷資源

第一站,我們獨家專訪全台最大外送平台foodpanda,他們聯手環保團體「RE-THINK重新思考」,推出環境友善店家評選計畫,店家只要通過審查,將獲得平台行銷資源,增加曝光度。第一波名單於10月公布。

外送垃圾源頭和環保組織,如何開啟合作?

「一開始,我們雙方並沒有交集。」該外送平台公共事務協理郭昕宜坦言,隨著垃圾議題增溫,身為外送平台,有必要做出回應,因此去年主動邀約合作發起淨灘活動,沒想到,卻碰了軟釘子。

重新思考創辦人黃之揚解釋:「外送平台既然要做環保,就應該從源頭減塑,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合作破局,該平台自己找方法,後來推出環保餐具禮盒,鼓勵民眾帶餐具出門,卻讓郭昕宜被好友斥責:「這是假環保!」朋友說,因每個人的家裡都有餐具,這麼做反而浪費資源,她才恍然大悟,環保方案得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

於是,他們再度與黃之揚搭上線。首先,在平台上合作執行全台最大規模的回收素養調查,以理解消費者樣貌,在短短一週內收集3萬7千份問卷。結果發現,有近7成民眾答錯資源回收的分類,比如,許多人都搞不清楚:電子發票能回收嗎?橡皮筋能回收嗎?

進一步,他們更在問卷中看見,有8成4的民眾願意支持環境友善店家,但如果要多付費用,僅剩7成5的人願意,其中近一半的人,不願意多付超過10元。

花半年溝通第一線餐廳

標準訂太難、太簡單都不行

眼看消費者的習性一時難改變,他們決定用平台力量,展開環境友善店家的評選,鼓勵店家減少外送的包裝材料,以此喚醒大眾對環保的認知。

為此,他們花了半年拜訪各餐廳,了解第一線的心聲。

「很多店家就嗆我們說:這怎麼可能!超級兇……,」他們回憶,不少業者劈頭就質疑,改變包材不僅會增加成本,影響員工的作業習慣,更有可能因包裝問題,引發消費者抱怨,反而衝擊品牌。

他們不斷溝通,並從中調整評選內容。比如,建議店家在外送包材上不使用膠帶、橡皮筋,可轉換容器密封的方式。黃之揚解釋,標準訂得太難或太容易都不行,得找到中間值。「推動環保,是持續找到交集的過程。」 (相關報導: 花蓮33萬人口垃圾燒不完 台泥40億大案8月開始動工 更多文章

「我們是站在天平的兩端,即便倡議環保,也得考量店家和消費者。」郭昕宜坦言,火鍋業者為了保持品質,外送需要使用塑膠袋、塑膠繩和紙碗,要更換做法不容易,因此這次參加評選業者以非湯水的輕食和便當為主,「但至少有了一個開始,就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