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藥物釣愚:《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選摘(3)

紅肉、加工肉品有致癌風險。(美聯社)

1906年,美國新銳小說家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所著的《魔鬼的叢林》(The Jungle)一書震驚社會,造成人心惶惶。他在小說中描寫芝加哥肉品加工廠的駭人現狀,原本是想揭露20世紀初移民淪為奴工的慘況,但辛克萊沒想到社會大眾對他揭發的食安問題更加關注,例如中產階級主婦端到餐桌上的牛排或許來自感染結核病病死的牛隻,加工廠被毒死的老鼠肉一起進了輸送斗製成香腸,或是工人失足墜入煉油槽,屍身混和在加工廠出品的「杜爾翰純豬板油」(Durham’s Pure Leaf Lard)中。在這部小說面世後,加工肉品的業績腰斬,廠商火速收買國會議員通過《聯邦肉類製品檢驗法案》(Federal Meat Inspection Act),讓民眾相信辛克萊描述的那些駭人聽聞的食安問題都是陳年往事,只要經過檢驗的肉品就可以安心食用。

同年還有另一項重要的進程:20世紀初因為偽藥泛濫,美國國會因此在1906年通過了《純淨食品藥物法案》(Pure Food and Drug Act),禁止奸商或江湖郎中用摻假、有毒或有害的食品或藥物欺騙大眾。

以食品而言,儘管食品加工廠不會供應如辛克萊所述那樣,用結核病死牛隻加工製成的牛排,但今天廠商生產的很多食品對大眾健康一樣造成危害,致使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的糖、鹽和脂肪。現代人已經很少因為食物中毒到醫院求診,但因為食物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糖尿病等的患者可說不計其數。食品廠商操縱我們的意識、釣我們上鉤,相關事證到處可見,我們在此不用多說,但它們都是釣愚理論的力證。

至於藥物,我們原本以為史旺的萬靈藥和雷登的滅菌劑是古早時代的事了,現在既然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為民眾的健康把關,藥物的療效與安全性應該是沒問題,更何況藥物的取得往往必須透過醫師開給我們的處方箋,用藥安全應該多一層保障。只可惜我們太天真了!低估了藥廠的老謀深算和釣愚的功力。

藥品市場的遊戲規則

有關藥物安全、實際療效與藥品開立的相關法規早有問題,讓大藥廠得以釣愚。在接下來幾個段落,我們再來看看藥廠如何才能讓醫師開立他們生產的藥品。首先,藥廠必須取得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許可,然後才能行銷。

上市前先取得政府許可

不管是一般大眾或醫師,都對隨機對照試驗的「科學方法」有過度信心,甚至就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是。就像在前文提及的美國園丁雷登,宣稱自己販售的「殺菌劑」是基於19世紀末的科學發現,默克藥廠推出偉克適這款藥物,也自認是現代科學給病人帶來的福音,而且藥效已經「偉克適腸胃副作用調查研究」這類臨床試驗證實。 (相關報導: 「英雄」必備3種特質,觀眾讀者才買單!第一點,先從魯蛇開始… 更多文章

但從統計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來看,我們就可知道為何隨機對照實驗常常會有問題,特別是像前述這樣的臨床試驗。以偉克適為例,如要證明受測者出現心肌梗塞並非偶然,還需要很多數據,因為心肌梗塞雖然嚴重,但並不常見。既然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不高,而「偉克適腸胃副作用調查研究」的臨床試驗期間只有六個月,就難以證明長期服用偉克適會使住院率和死亡率增高──用統計術語來說,就是該試驗結果「統計檢定力低」(low statistical power)。該試驗進行的期間只有六個月,比較容易檢測短期效果,例如緩解疼痛的程度和減少胃腸不適的副作用等。然而,以臨床試驗驗證藥物的長期影響而言,並不只是偉克適有這樣的問題,其他藥品也是。這個問題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准藥物的標準有關,因為該局側重藥品短期成效的檢覈(儘管效益可能很小),而有些藥物長期使用可能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但由於符合短期查驗標準,因此得以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