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生專欄】台灣音樂人的路不好走,到國外去就有發展?

兒子想當音樂人,但這條路不好走,媽媽能幫什麼忙?(圖/Evil Erin@flickr)

收到一位媽媽在學長姐說社團留言,她提到孩子是表演藝術科的學生,現在高一,平常喜歡唱歌彈電吉他,熱愛搖滾類型的英、日文歌。在學校樂團擔任主電吉他手,未來可能會邁向音樂人的路。

可是,教孩子吉他的老師說:「音樂人的路不好走,會很幸苦。」

媽媽難為,她在想能提供給孩子什麼樣實質的幫助?

最後問,如果在台灣音樂人的路不好走,那是不是要到國外發展呢?    

要做到頂尖 就不會只擁有一種武器

這個問題引起很多音樂圈學長姐的共鳴,紛紛留下自己的甘苦談。其中從業音樂快十年的學長,在夜闌人靜時回應:「目前社會環境對年輕人生存非常不利,音樂圈和演藝圈更加慘烈。

門檻降低很多被夢想這回事洗腦太多的小朋友蜂擁而上。其實市場需求量也並沒有那麼大,需求過剩,很多人都只能繼續把價格用非常低在接案。

還有許多吃人夠夠的老闆跟業主,能免費盡量免費,而且不管換到哪間公司跟哪個老闆皆然。

如果堅持要走入這圈,並能夠生存養活自己,請他要培養多元一點的能力。至少自己能夠接案,自行企劃活動,甚至要懂得做網路行銷,會做人搞社交,把自己弄帥一點,學好自彈自唱跟伴奏,才有機會在未來接到商業演出。」

乍看之下,這串回應會嚇跑很多喜歡音樂的年輕孩子,但任何事都一樣,很少只有專精一項技能而已,其他多元的知識也非常重要,必須擁有足夠的學識、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能獲取創作的養份。

與其給建議 不如先旁敲側擊

追夢真的不容易,尤其是那種無法領取每月固定薪水的工作,父母親擔心是難免的。

以前還在摸索當作家的時候,父母關心常讓我氣得跳腳,他們很喜歡給我建議:「你可以投稿,你可以寫部落格,你可以你可以你可以……」

其實,一連串的「你可以」我早就都做了,他們的指點,在我心中是一種指指點點,製造的壓力讓我無法感受到雙方站在同一陣線。

現在想想,父母不是不關心,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支持,而我會那麼生氣,也不是氣他們的不關心,而是氣當時的自己投稿、寫部落格沒人看,我氣自己的失敗,卻把情緒出在他們身上。

「音樂人的路很極端,家人擔心是難免的,先和孩子釐清幾個問題吧。做好心理準備以後,是否要設停損點?家裡打算支持他幾年?」

父母親若想表達支持,與其給建議,不如先旁敲側擊。如果孩子已經做了卻在擔心害怕的階段,一句「媽媽有看到,做得不錯」比任何建議都來的有效。

想好了就去試試吧,畢竟無論成功失敗都是寶貴的人生經驗,不要讓孩子有一天怪爸媽決定了他們的人生。

夢想是留給有韌性的人

很多年輕的學弟妹對未來是迷惘的,看到前輩們的意見時,常常劃錯重點又變得更徬徨。

就好像這一連串的討論,重點應該放在:「雖然經過許多風風雨雨,但我到現在還是每天捨不得下班。」

很多人難免會把重點放在「現實很難很難、很苦很苦」、「時代不一樣了」、「大環境沒有以前那麼好了」、「活不下去了……」

這些都不是結論,因為對所有的學弟妹來說,任何事都不怕進不來,就怕走不長,音樂也一樣。 (相關報導: 台大畢業做夜店!她成為DJ大賽全球決賽史上第一個女生,證明自己「不只是玩玩」 更多文章

時間和現實會留下真正熱愛的人。如果真的想要,追夢這件事,還是必須自己走過才知道箇中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