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年金改革大拜拜,越拜越糟」補充說明

監督年金改革聯盟聯合相關團體,在國發會外抗議年金改革委員會多數暴力。(甘岱民攝)

我在《年金改革大拜拜,越拜越糟》一文中指出,蔡英文政府的年金改革會不應該把焦點轉到如何要求軍、公、教和其他行業人員來做犠牲,而是先要來檢討年金為什麼會破產和是誰的責任。搞清楚了,才能來談將來如何使得年金制度能夠達到合理的支付和公正的管理。今天許多人在談年金改革的事時都是在互相攻擊,認為有些退休金(像中研院)領得太多、繳得太少,不公平。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今天退休基金由於善於投資而錢多多,不但年金改革會不會開,更不會大家吵成一團。

年金改革辦公室執行長林萬億表示,國人對年金改革議題有殷切期盼,之所以希望每週舉行年金改革會議。(蔡耀徵攝)
年金改革辦公室執行長林萬億表示,國人對年金改革議題有殷切期盼,之所以希望每週舉行年金改革會議。(蔡耀徵攝)

如果政府要開年金改革會不是要檢討年金投資的錯誤,也不是要放棄掌控這些千億上兆的退休金的權力,更不談用國安基金(炒台股的金庫)、國發基金(去「配合」執政黨的政策)等等錢來「國賠」的話,那蔡英文政府的年金改革會也不用開了。所以我上一篇文章才用「年金改革大拜拜,越拜越糟」的標題。

上一篇文章提到退休金投資應該是交給獨立的專業人士做全球投資,在風險控制下爭取最好的報酬。如果當初退休金早一點投資美國、歐洲股票,而不是被政府用去炒台灣股票的話,說不定今天也不會破產和追究是誰的責任。所以首先我來補充說明一下,關於過去兩黨執政下退休基金投資的問題。

退休基金的操作和報酬率的比較

最簡單和容易了解的方式來比較投資報酬是用股票指數,而且最受歡迎的投資方式是購買指數基金。首先看台股指數的數據:

年代 台股指數-啓點 台股指數-終點 倍數(終點/啓點) 改變
1990-2000(李登輝當政) 9853.15 8756.55 89% -11%
2000-2008(陳水扁當政) 8756.55 8323.05 95% -5%
2008-2016(馬英九當政) 8323.05 8114.26 97% -3%
1990-2016 9853.15 8114.26 82% -18%

台股指數-啓點、終點:當年第一個交易日的收盤指數(一般是1月2日)

下面是SP500(Standard & Poor 500 stock index)指數的數據:

年代 SP500-啓點 SP500-終點 倍數(終點/啓點) 改變
1990-2000(李登輝當政) 329.08 1394.46 424% +324%
2000-2008(陳水扁當政) 1394.46 1378.55 99% -1%
2008-2016(馬英九當政) 1378.55 1940.24 141% +41%
1990-2016 329.08 1940.24 590% +490%

 SP500指數-啓點、終點:當年第一個交易日的收盤指數(一般是1月2日)

在2008年1月因為美國的金融危機,全世界的股市都大跌,因此用2000-2008年計算時的改變大致都會是負的。但是如果我們來比較台股和美股投資時,可以看出下面幾個簡單的結論:

全球股市大跌。(美聯社)
全球股市大跌。(美聯社)

如果26年前台灣的退休基金(像新加玻)是做全球投資的話,在美股的投資是每1美元變成5.9美元,而台股是每1台幣變成0.82元。這就是我說的「越炒越少」,成為今天退休基金破產的主要原因。

SP500指數是包含全美國500個最大的民營上市公司,美國沒有國營上市公司(被美國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接收的公司,像GM,政府拿到的股票已經都賣了)。但是台股指數裡含了許多國營上市公司,像華航、中鋼等。而且由於這些國營上市公司是以政治掛帥,官派的管理階層就是經營不善也不怕被換。再者,國營上市公司經營不善、獲利低也沒關係,它的股票還有政府護盤。

台股的實際的投資報酬其實更低。因為每次台股一跌,政府就指揮4大基金、國安基金、公營行庫進場「護盤」。但是常年護盤的悪果使得台灣的退休基金抱了一堆賠錢的股票。今天退休人員不斷的增加,領出的錢越來越多,不破產是不可能的!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不願改革退出政府管理的年金制度,自行運作吧! 更多文章

台灣股市是一個扭曲的市場

第一個現像是少數股東可以控制上市公司,不管其他股東的利益,政府也不會干預。台灣的與論一般叫這種現像為「財團化」。這個問題我在《開放金融市場,政府全面退位》一文中已經談到,也提出了解決方案。為什麼過去30年台灣政府開放金融業、電信業等之後,造就了許多「家族」的上市公司和個人財富,卻不禁止收購委託書、公司少數股東做利益輸送、無視其他股東的利益呢?道理很簡單:政府就是利用在國營上市公司的股份來做的,也就是說執政黨就是「頭號戰犯」!所以許多人有一個錯誤的想法,以為把國營公司民營化後會成為「財團化」。其實國營公司早就「財團化」了,差別是執政黨或是家族在做利益輸送而己。因此重點在公司的管理制度、股東權益的保護和政府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