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不安、分隔著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邊界被稱為「控制線」(LoC),生活在上面就如同長期行走在脆弱和平與公開衝突之間的鋒刃上。
在帕哈爾甘姆襲擊(Pahalgam attack)之後,雙方局勢迅速升溫,再次將印度與巴基斯坦推至戰爭邊緣。砲彈從天而降,讓控制線兩側的家園化為瓦礫,生命變成統計數字。
據報導,印度一側至少有16人死亡,巴基斯坦則聲稱有40名平民喪生,儘管目前仍不清楚這些死亡有多少是直接由砲擊造成。
「生活在控制線上的家庭,經常成為印巴緊張局勢的犧牲品,」定居加拿大的巴基斯坦作家安娜姆·扎卡里亞(Anam Zakaria)告訴BBC。
「每次交火重啟,許多人都被迫躲入防空洞,牲畜與生計損失殆盡,住房、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也受到破壞。這種脆弱與動盪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深遠影響,」著有一本關於巴控克什米爾書籍的扎卡里亞(Zakaria)補充道。
印度與巴基斯坦共享總長3,323公里(2,064英里)的邊界,包括長達740公里的控制線,以及大約2,400公里的「國際邊界」(IB)。控制線的原形是1949年第一次印巴戰爭後建立的「停火線」,後在1972年《西姆拉協定》(Simla Agreement.)中被重新命名。
這條穿越克什米爾地區的控制線——該地區由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控制、雙方均聲稱擁有主權——至今仍是全球軍事化最嚴重的邊界之一。衝突從未真正遠離,而停火也脆弱得經不起下一次挑釁。
根據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JNU)外交政策專家哈皮蒙·雅各布(Happymon Jacob)的說法,控制線上的停火違規行為可能從「低層次交火」演變為「大規模奪地」或「外科手術式打擊」——例如奪取山頭、哨所或緩衝區等戰略據點。
許多專家表示,控制線是「以鮮血劃出的邊界、由衝突形成」。同時,正如扎卡里亞所說,它是「印度與巴基斯坦刻意劃出並武裝化的界線,卻從未考慮過克什米爾人的意願」。
這類戰爭邊界並非南亞獨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政治學教授蘇曼特拉·博斯(Sumantra Bose)指出,最著名的例子是1949年的「綠線」(Green Line),即以色列與約旦河西岸之間的停火線,如今被普遍視為兩者的分界。
因此,當印巴這兩個擁核國家在2021年簽署停火協議後維持的短暫平靜,卻在最新的敵對行動中迅速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目前在控制線與國際邊界上的升溫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是在邊界相對和平維持了四年之後發生的,」卡內基印度中心的蘇里亞·瓦利亞潘·克里希納(Surya Valliappan Krishna)告訴BBC。
印巴邊界的暴力並非新現象——在2003年停火協議之前,印度就報告稱2001年發生了4,134宗違規行為,2002年更高達5,767宗。
2003年停火協議初期效果顯著,2004年至2007年幾乎沒有違規事件,但自2008年起局勢再度升溫,至2013年急劇惡化。 (相關報導: 拜登罹癌!被診斷出高度惡性前列腺癌,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髓 | 更多文章 )
從2013年到2021年初,控制線與國際邊界持續出現高強度衝突。直到2021年2月重新達成停火協議後,違規事件才立即大幅下降,並持續至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