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終於出手,卻顯得像是在走流程。5月16日,這家全球三大信評機構之一,宣布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等從最高級「Aaa」調降至「Aa1」,理由是債務與赤字不斷擴張、財政改革毫無進展,政府借貸成本恐因此上升。美國正式失去三大信評機構中的最後一張「3A金牌」。
但這項看似震撼的消息,在熟悉金融市場的人眼中,卻一點都不新鮮。國立中山大學國際資產管理研究所所長王昭文接受《風傳媒》專訪時直言,「惠譽(Fitch)、 標準普爾( S&P Global)早就降了,穆迪(Moody’s)現在才動,這不是第一槍,是最後一槍。穆迪降評乍看是壓垮美國信評的最後一根稻草,但事實上,這早在華爾街預期內了。」
穆迪針對調降美國信評相關聲明指出,「我們認可美國經濟與金融體系的強大實力,但這些優勢已不足以全面抵消其財政指標的惡化。美國政府債務與利息支付比率已遠高於其他同級主權國家,是此次降評的關鍵因素。」
穆迪把責任歸咎於歷任政府與國會,批評其多年來無視財政紀律,預算赤字年年累積。即使當前赤字規模驚人,仍無任何具體改革計畫浮現。穆迪表示:「我們不認為現行財政提案能帶來實質、長期的支出或赤字削減。」
穆迪:稅改延長恐再增4兆美元債務
CNBC、彭博報導指出,儘管川普狂打關稅戰,確實幫助消減聯邦預算赤字,但效用遠比不上赤字增加速度。自去年10月開始的美國本會計年度迄今,聯邦預算赤字已達1.05兆美元,年增13%。
穆迪進一步預測,若2017年稅改法案延長,未來10年赤字將大幅增加4兆美元,到2035年美國債務占GDP比重恐升至134%,赤字則擴至GDP的9%。部分共和黨人雖力推延長川普任內的減稅措施,眾議院的相關法案卻遭黨內強硬派否決,因為現有財政提案難以扭轉赤字擴張的趨勢。
此外,穆迪16日則再度把展望從「負面」調整為「穩定」,顯示短期內不再進一步降評,但長期風險仍懸而未決。
穆迪最新降評舉措,白宮發言人德賽(Kush Desai)批評,「若穆迪真有可信度,過去4年財政災難爆發時就應發聲。川普政府與共和黨正努力修復拜登政府留下的爛攤子。」
部分市場經濟學家也質疑,穆迪選在此刻調降美國信評的政治動機,是正當美國國會正陷入新一輪債限與稅改法案攻防,共和黨力圖延長川普時期的減稅政策,卻遭內部分裂與財政壓力所困之際。
王昭文指出,穆迪聲明中點出不少市場已知的結構問題,包括美國政府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高於同級主權國家,赤字失控、國會改革無望,若2017年川普時期的稅改延長,未來10年赤字將再暴增4兆美元,債務占GDP比重恐升至134%。但這些資訊,美債價格已經反映了。
英國超車中國,成第二大美債持有國
值得注意的是,以美元持有、買進美債的投資者是否真會在關稅戰影響下持續買進?美元資產真的失去吸引力了嗎? (相關報導: 美國AAA頂級信評全被拔,後市怎麼走?阮慕驊列穆迪降評6理由:利息負擔早超標 | 更多文章 )
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最新3月統計數據,日本、英國、加拿大與比利時等國的美國國債持有量皆有所上升,英國的持有量增至7793億美元,超過中國的7654億美元。這是英國20年來首度超越中國,成為第二大美債持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