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核武擴張速度超出預期之際,美國正重新調整其國防優先順序。「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指出,中國已擁有逾600枚可部署核彈頭,遠高於美方先前估計的200枚,預測至2030年將超過1000枚。在此背景下,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柯伯吉主導的《2025年國防戰略報告》(NDS),被視為美方對中戰略將進入「單線主戰」階段的重要信號。
柯伯吉(Elbridge Colby)曾在川普第一個總統任期擔任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是重塑2018年NDS的關鍵人物。他長期主張打破美軍「兩場戰爭」的傳統準備原則,認為美國若同時分心北韓、伊朗與俄羅斯,只會削弱對中國的戰略集中力,最終反而提高戰敗風險,認定美方必須「集中資源,決勝中國」。
台灣不是「生存利益」 2025NDS重新定義美軍紅線
柯伯吉在今年3月在參議院對其國防部政策次長人事任命聽證會上,語出驚人稱,「台灣不是美國的生存利益(existential interest)。」儘管他同時強調「阻止中國取得區域霸權」仍屬美國核心利益,但這番發言已清楚劃出戰略防衛的優先層級與承諾界線。

「日經亞洲」分析指出,這番表述預示柯伯吉正在為新版《2025年國防戰略報告》設下更明確的軍事紅線。相較於拜登政府在台海議題上多次釋出防衛台灣的訊號,柯伯吉所代表的川普路線更趨務實,主張將戰略資源聚焦於主戰場,而非「對所有戰區全面承擔義務」。
柯伯吉進一步指出,面對中國在常規軍力與核武層面的快速擴張,美國無法短時間內同時應對所有戰區挑戰,必須設下清晰的優先順序與可執行的計畫。他明言:「我們無法同時兼顧所有戰區,若這麼做,只會導致哪裡都失敗。」
川普版「區域自保」策略 日台軍費壓力暴增
與拜登政府期望強化跨洋協防不同,川普團隊在新版戰略中明確主張「主戰中國、區域自保」。根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柯伯吉近期已向英國官員明確傳達,未來美方不希望歐洲盟國過度介入印太事務,應將軍事重心拉回本土,以應對俄羅斯威脅。此舉意味美國正準備進行一場全球戰略「撤邊守中」的調整。
對亞太盟國而言,「自保」不只是戰略分工,更是預算壓力。柯伯吉直言,歐洲盟國應將國防支出拉升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日本現行2%的目標「仍嫌不足」,台灣更應提高至10%。這項說法,反映出川普政府期望「印太第一島鏈」由區域盟友承擔主力,美軍則專注決戰中國,印度則透過中印邊界牽制中國西線,形成「戰略第二戰場」。
柯伯吉早於2022年即指出,美方並不期望印度直接介入台海衝突,但其在喜馬拉雅山脈持續對解放軍施壓,已構成有效戰略牽制。
美戰略「切割」路線引發信任危機 盟友憂承諾倒退
然而,在中國、俄羅斯、伊朗與北韓軍事與外交合作日益深化之際,美國新戰略可能採取「選擇性承擔」的路線,正引發盟國不安。
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研究員葛莉蔻(Kelly Grieco)向「日經亞洲」表示,目前美國內部尚未就亞太防線的「最後一條線」形成共識,究竟應守於台灣、日本,抑或退至關島甚至本土,仍是2025年NDS最具爭議的辯論焦點之一。 (相關報導: 獨家專訪》「單一戰區」聯防抗中有效?日三星退將曝2關鍵:日本防衛即台灣防衛 | 更多文章 )
華府安全諮詢公司「明燈全球戰略」(Beacon Global Strategies)常務董事塞耶茲(Eric Sayers)則進一步指出,歐洲軍力已面臨持續吃緊,若再要求其分兵亞太參與象徵性軍事部署,幾乎等同於戰略奢侈。他警告,若川普政府執意切割大西洋與太平洋戰區,恐將讓兩區盟友對美國承諾全面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