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綠營綁架社運史─被操控的台灣公民運動

聲援民進黨的青鳥行動2024年12月20日傍晚於立法院外聚集的人群。(資料照,蔡親傑攝)

十一年前,作為一名太陽花運動的支持者,我曾堅信社會運動能夠挑戰權力、推動改革、深化民主。然而,這些年來,目睹民進黨將社運簡化為政治工具,甚至粗暴地將各種不同理念的運動納入其「綠色體系」內,我感到無比憤怒與失望。民進黨試圖塑造一套線性且封閉的社運歷史敘事,從「黨外運動」到「太陽花學運」,再到今日的「青鳥行動」,彷彿所有公民運動都理所當然地與民進黨同一陣線,並削弱了台灣公民運動原本多元而豐富的面貌。

事實上,黨外運動的參與者中,不乏非民進黨背景的自由派人士,他們當年的訴求,是反對威權與追求民主,而非效忠任何單一政黨。這樣的歷史被後來刻意重塑為民進黨壯麗的起源神話,不僅誤導年輕世代,更嚴重扭曲了社會運動的價值與精神。以太陽花學運為例,其核心訴求包括反黑箱、反服貿、反中共,但並不意味著所有參與者都全然認同民進黨的政策主張。然而,綠營卻不斷將太陽花運動簡化為「反中」的延伸,忽視了運動背後的制度監督訴求與民主原則。

「青鳥行動」的荒謬性則更為明顯。公民運動的本質應是監督當權、抗衡體制,但青鳥行動卻變質為替執政黨出征的政治機器。更令人震驚的是,總統賴清德竟能公開指揮青鳥「什麼時候飛、什麼時候收」,社運的自主性與批判性蕩然無存。當社會運動不再以公民為主體,而淪為政黨號令下的動員工具,它便不再是真正的公民運動,而是徹底被政黨收編的表演。

更諷刺的是,民進黨不僅成功將所有反藍勢力納為己用,還反過來利用「反對黨」的姿態攻擊真正的在野陣營。他們透過青鳥行動攻擊國民黨與民眾黨提出的監督法案,卻對自身權力的監督避重就輕。如此一來,真正該被監督的執政者反而輕鬆躲過檢驗,社運變成黨爭工具,民主制度也被消耗殆盡。

作為一名曾深信社運價值的青年,我無法接受這樣被扭曲與操控的社會運動史。我們應當正視這種綁架與收編的危機,堅持社會運動的批判精神與獨立地位。真正的社運,應當始終站在人民與權力之間,做制度的守望者,而非政黨的打手。我們更應該勇敢拒絕民進黨以政治操作統一社運敘事的企圖,重新捍衛台灣民主社會應有的多元、獨立與良知。 (相關報導: 民進黨走路工?踢爆補助青鳥2700元衝立院 藍議員轟當家鬧事:選輸不甘願 更多文章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