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認定匯率操縱國?台灣有入列嗎?專家曝下一個要注意的是「這國家」

就算是經濟規模較大的國家也會受美國的利率影響,各國的利率政策也會相互影響,再次說明全世界無法脫離美元霸權。(示意圖/AP)

編按: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 Fed)的基準利率調整不僅僅影響美國經濟,還對全球資本流動、匯率穩定以及各國的貨幣政策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在美元本位制度下,美國的貨幣政策變動往往引發連鎖效應,讓全球經濟體系面臨巨大壓力。

從19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美國的利率政策一再引爆金融危機,甚至影響新興市場的匯率穩定。面對這樣的局勢,美國財政部制定了「匯率操縱國」的標準,試圖透過貿易制裁與貨幣互換協定來維護美元霸權。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美元霸權的形成、匯率操縱國的定義,以及美國如何藉此主導全球金融秩序。

美國聯準會如果調整基準利率,全世界金融市場都會跟著受影響。雖然聯準會調整基準利率是以美國的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為目標,卻會影響世界各國的利率政策。從時間上來看,聯準會宣布調整基準利率與其他國家改變利率政策幾乎是同時發生,頂多有些許時間差。就算是經濟規模較大的國家也會受美國的利率影響,各國的利率政策也會相互影響,再次說明全世界無法脫離美元霸權。

利率與匯率的決定方式有些不同。匯率是兩國貨幣兌換的價值,展現國家的相對價值,舉凡貿易收支、經濟成長率、財政狀況、金融市場穩定程度等,一國的基本面會對匯率產生複雜影響。除此之外,一國貨幣的供需、貨幣是否屬於穩定的貨幣,也是決定匯率的短期變數。全球經濟對匯率的影響固然重要,但各國的綜合性條件與兩國間的相互關係對匯率更加重要。

匯率經常存在國家出手干預的空間,國家之所以會干預匯率,通常是為了降低本國貨幣的價值。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次主要國家之間的匯率戰爭,都是為了設法讓貨幣貶值。因為有這些歷史借鏡,美國為了控制匯率,制定出所謂的匯率操縱國名單。

美國財政部的匯率操縱國認定標準

美國財政部每年會公布兩次匯率監察報告書。1988年美國總統隆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頒布《綜合貿易暨競爭力法》(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首度提到匯率操縱國的名稱。當時因為美國的貿易收支持續出現逆差,美國政府認為有特定國家在操縱匯率,才會造成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2015年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頒布《貿易促進法》(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讓匯率操縱國的認定標準、導正措施更具體,並且將涉嫌操縱匯率的國家分為深入分析對象與觀察對象。一國被判定為深入分析對象的標準有三:

1.政府介入外匯市場時,美元的淨買匯金額高於該國GDP的2%,且十二個月內有超過八個月是淨買匯

2.該國的經常帳順差高於GDP的3%,或經常帳缺口大於1%

3.該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高於200億美元。 (相關報導: 台幣狂升可以換匯?首席經濟學家曝「關鍵價位」:跌破這數字就該買美元了 更多文章

當一個國家同時符合這三項標準,就會被美國財政部列入深入分析名單;如果只符合其中兩項標準,就會被列入觀察名單。美國財政部會與深入分析名單的國家談判,尋找解決方案,並且向國會報告談判過程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