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矚目的美英貿易協議近日率先達成,不僅揭示了美國川普政府慣用關稅與貨幣政策作為施壓工具的談判策略,也為其他國家,特別是亞洲經濟體,提供了後續談判的觀察樣板。在此背景下,針對近期新台幣一度強勁升值引發的市場波動,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分析指出,台幣此波升值應已結束,美國對台施加匯率壓力的可能性不高,台灣反而應把握美國的戰略需求,爭取有利的談判地位。
川普的盤算!匯率施壓僅是「談判手段」,非「最終目的」
吳嘉隆在節目《Catch大錢潮》中明確指出,美國深知單靠要求貿易順差國貨幣升值,並不能解決其結構性的貿易逆差問題,例如對台灣或日本的逆差。因此,美方喊話貨幣升值,更多是施加壓力的談判手段,真實目的是促使對方在「增加對美採購」、「擴大對美投資」、「降低關稅壁壘」及「市場開放」等實質議題上做出有效讓步。
他進一步說明,近期市場對新台幣的升值預期心理,側面反映出台灣出口商及壽險公司手上持有龐大的美元資產,其規模甚至可能超過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至於所謂「海湖莊園協議」等要求亞洲貨幣大幅升值的版本,吳嘉隆認為,這類報告多為特定學者的見解(如川普前經濟顧問米蘭的分析),並非美國官方既定目標。美國在匯率問題上並無固定的升值目標值,其核心策略仍是施加壓力以換取談判籌碼。
傷害台灣不符美國利益!央行總裁楊金龍證實美未施壓
央行總裁楊金龍日前表示,美國財政部並未對台灣施加升值壓力。吳嘉隆對此解讀,美國對待台灣與韓國的策略可能有所不同。考量到韓國前親美總統尹錫悅遭罷免後,未來可能由親中派人士當選總統,美國自然會對韓國保持較大壓力。
相較之下,美國在推動其「再工業化」、以及AI伺服器等戰略物資產業鏈在地化等關鍵政策上,不僅需要台積電的先進製程,也需要台灣在工具機、金屬加工、石化等傳統產業領域赴美投資。因此,傷害台灣經濟進而影響對美投資,並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吳嘉隆強調:「台灣若應對得好,滿足美國的需求,這些(匯率)壓力對台灣而言沒有用。」
美英協議的啟示:互有讓步下的政經考量
從此次美英貿易協議的內容來看,英國在增加對美農產品、波音飛機採購等方面做出了承諾,換取美國對其鋼鐵產品關稅降至零的待遇,但汽車關稅及10%的基本全球關稅依然存在。這顯示即使是傳統盟邦,在川普的貿易策略下仍需有所妥協。英國此舉,除了經貿考量,亦有其在藥品、影視娛樂等產業對美出口的深層顧慮。
總體而言,美英協議的簽訂可視為川普政府貿易談判的序幕。對台灣而言,如何在變動的國際政經格局中,精準判斷自身優勢與美方需求,化壓力為轉機,爭取最有利的戰略位置,將是政府與產業界的重大考驗。 (相關報導: 台幣升值為何讓美國緊張?華爾街日報示警:資金恐撤出、美國要付出代價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