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超過8年的日本留學與工作經驗,抓尼先生從工科跨到日語教學的領域,目前居住在東京的他,從日語教學中找到自己事業的興趣,並持續發展。接受《風傳媒》專訪時,他提到,像N4與N5級別的學習者往往在基礎文法與實用日語之間存在斷層,他希望未來能在這方面提供更多資源,讓更多學習者能夠完整地理解日語的運用方式;同時,他的目標是讓日語學習不再停留於課本知識,而是使成為每個學習者都能真正應用的技能,幫助更多人更順利地融入日本社會。
雖然目前是日語老師,但是抓尼先生的本科背景與日語並無直接關聯。他就讀中興大學化工系,並於台灣大學攻讀碩士,主修化工領域,學業歷程長達7年。在碩士階段,他發現許多課程內容涉及日本材料技術,尤其是日本在半導體領域的材料端實力突出,讓他意識到學習日語可能對未來職涯有所幫助。由於本身對日語已有興趣,他在研究所時選修了日語課程,正式踏上語言學習的道路,後來,他決定報考日本早稻田大學,進一步深造,也為日後的日語教學之路奠定了基礎。
談及從化工領域轉向日語教學的契機,抓尼先生坦言,自己在學習日語時曾經歷一段落差極大的適應期。即使在台灣已經考取N2,但來到日本後,他發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仍面臨許多溝通困難。例如,在超市購物時,他無法用日語表達「牙膏」或「洗衣籃」等基本生活用品,這讓他意識到自己學習的日語與實際生活所需的語言能力存在很大的落差。他開始反思,日語學習是否應該更貼近實用場景,而不只是專注於課堂上的文法與考試內容。

同時,抓尼先生分享自身經歷,到日本時,他曾因使用錯誤的語氣而被誤解。在學校宿舍生活中,他起初認為與自己年紀相仿的日本人可以直接使用常體交談,然而對方卻因為雙方尚不熟識而對此感到不悅。
職場環境是他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剛進入日本企業時,他發現自己是公司內唯一的外國人,加上日本職場上下關係嚴謹,讓他在溝通上遇到極大的阻礙。他回憶,日本企業普遍採取薪資與年齡掛鉤的「年功序列」制度,非根據能力與表現決定升遷與待遇。在日本企業內,提出意見往往需要循序漸進,直接表達不同看法的方式並不被鼓勵,這讓他感到挫折。他曾嘗試表達自身想法,但發現即使再有建設性的建議,依舊難以改變公司既有的運作模式。
來日本生活8年以來,抓尼先生坦言,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孤獨感」,台灣人習慣臨時相約吃飯或聚會,但在日本,人際關係的建立需要更長的時間與耐心。剛來日本時,他深刻體會到這種人際距離,讓他在異鄉生活時感到孤獨。由於長時間待在日本,他的朋友圈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更迭,從留學時期到工作階段,不同時期的朋友因各種原因離開日本,這讓他對在日本生活的現實有更深的體悟。他觀察到,許多在日外國人最終選擇回國,往往與難以融入日本社會、缺乏歸屬感有關。 (相關報導: 中國海警直升機侵入日本領空 自衛隊戰機緊急升空應對 | 更多文章 )
此外,他也提醒,日本人傾向避免給他人添麻煩,這種文化反映在語言習慣上,例如,拒絕時常以委婉語句表達,而非直接拒絕。此外,日本社會也有許多不成文規範,例如電車上禁止講電話、進電梯時自動安靜、垃圾通常帶回家處理、泡湯前須先洗澡等。如果說學習語言後要待在日本的話,透過了解這些文化背景,學習者能更自然地掌握日語的使用方式,提升實際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