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分不清楚巴基斯坦與巴勒斯坦的台灣,印巴空戰竟能掀起熱議,表示其背後的軍事與政治意義,確實造成了震撼效應。近日討論最多的,莫過於巴方使用陸製殲-10C戰機與霹靂-15飛彈參戰,擊落了印方包含法製「陣風」(Rafale)在內多架戰機,形成一面倒的戰局,令外界感到訝異,認為此乃中國與西方空中裝備實戰較量的分水嶺,更有人視之為戰史上的「DeepSeek時刻」。
印巴空戰態勢一面倒,巴方具備兩大能力才是關鍵
當然,巴方動用中國製先進軍武,並取得優勢,確實是此次印巴衝突的最大亮點。除了殲-10C戰機與霹靂-15飛彈以外,立大功的還有ZDK-03預警機(空警-500出口型),以及紅旗-9遠端地空飛彈。不過筆者從一位具有博士學位的軍武專家處了解到,前述說法不能說不對,但恐怕是見樹不見林,此次巴方戰果讓全世界另眼相待的真正關鍵,在於「數據鏈共享」與「體系作戰」能力。
根據他提供的資料,當殲-10C與陣風戰機對陣時,ZDK-03預警機會先將探測到的目標,透過「數據鏈共享」給殲-10C。殲-10C戰機隨後依據態勢感知頁面,看到預警機提供的訊息,亦即預警機探測到的敵方目標,接著主動打開自身雷達,並且向著預警機指出的方向進行探測。在鎖定目標後,雷達頁面會出現飛彈射程包線,當敵機目標進入飛彈射程以內時,殲-10C遂發射霹靂-15飛彈。
霹靂-15飛彈飛射之後,起初飛行軌跡通常會略微爬升。在此階段,發動機會使用大量的固體燃料,用於初始給飛彈加速,以便獲得更遠的射程。而發射飛彈後的殲-10C,便可直接關閉雷達,重新進入靜默模式超低空飛行,或者飛離當前空域,以提升自己的隱匿性。霹靂-15飛彈第一段加速結束後,發動機隨之關閉,進入中段的慣性制導,搭配數據鏈引導的滑翔階段。在此階段,預警機便可為霹靂-15飛彈進行數據鏈更新引導,告訴飛彈飛行方向,飛彈會自動更新自己的飛行軌跡,不再需要載機殲-10C持續引導,此為霹靂-15所具備的雙向數據鏈修正能力。
當霹靂-15飛彈快要到達敵機附近時,飛彈自身的主動雷達開機,自主鎖定陣風戰機,並迅速進行二次點火加速,將剩餘固體燃料全部用掉,把飛彈速度再提升上去,增加飛彈末端動能和命中機率。隨著飛彈自身雷達引導,飛彈會按照比例引導法,提前預判陣風戰機的飛行路線,得以搶在陣風戰機之前,精準命中目標。

一場單方面透明的空戰,美、日才要擔心場景再復
不久前才主講「從2025年『中國製造』談中國國防現代化」閉門論壇的這位軍武專家,強調上述的流程稱之為「A射B導」模式,展現出體系合作與體系作戰的威力。這也是何以印度戰機還未進入巴基斯坦領空前,就先被巴方戰機擊落的原因。在他提供的另一份資料中,形容「這是一場單方面透明的空戰」,因為在巴方戰機接近印方的過程中,相對於印方的一無所知,ZDK-03預警機卻對整個戰場態勢瞭若指掌。 (相關報導: 「台灣不是簡單的惡化,是極端的惡化!」賴政府引入戰爭邏輯的黑暗時刻,雷倩:最後只有2條路可選 | 更多文章 )
相較於巴方的體系作戰能力,其實印度也有預警機和防空系統,不過軍武專家指出問題所在,印方的預警控制技術卻來自以色列,既無數據鏈共享能力,更無法形成體系作戰。而完整的數據鏈共享能力,需要有強大且先進的通訊技術與設備做為支撐,中國大陸的衛星能夠在接受到訊息後,透過5G與AI整合出戰場圖景,即時將資料反饋給預警機。他說,如果中國研發的「平流層飛艇」再加入體系作戰行列,連美軍先進的隱形戰機都「難逃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