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國定假日澆熄大罷免勢頭!他分析藍綠真正戰略:民進黨是自願棄械

立法院9日三讀「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國民黨立院黨團歡呼定案。(資料照,蔡親傑攝)

國定假日近期成為政壇焦點,教師節、光復節、行憲紀念日到小年夜、五一勞動節,未來將成為全國統一放假日。而粉專聲量看政治對此發文分析,指出民進黨、罷團被國民黨反將一軍,這場看似「全民加假」的政策,實則是一場國民黨高度設計的輿論轉移與歷史記憶切割工程,「這場國定假日之戰,不是勞工多了幾天休息,而是誰有資格決定哪些日子值得全體國民記得」

聲量看政治表示,國民黨與民眾黨的這波出手精準選在罷免聲勢成形之際。罷免運動剛推動完二階段連署全台鋪點,輿論主軸正從憲政改革轉向制度挑戰,泛綠開始重新掌握道德正當性與動員節奏;就在此時,「多放假」突然被拉上國會審議議程,在程序未告知對手版本內容的前提下強行表決,搭配直播、新聞、剪接影片,瞬間擠壓掉罷免的政治聲量空間。

聲量趨勢圖清楚指出,5月9日泛藍與泛綠的觀眾數齊爆,前者靠操作節奏收割注意力,後者則是在怒火中被迫回應。但從「關注度」指標(平均每則影片觀看數)來看,泛綠群體單片影片傳播力遠高於泛藍,這反映的是群體反應集中化——影片數少但點閱高,顯示這場聲量之戰雖然起跑慢,但回擊力道猛烈。

再從直播觀看數來看,泛藍在5月9日取得主控權,瞬間拉高直播參與度,說明其聲量操盤具有節奏感與集體協作力,而民進黨與罷團陣營則處於補位應戰、無法主動起勢的狀態。

國民黨不是補假,而是補臉

聲量看政治指出,當年馬政府砍掉7天假,如今又由藍營提出補假修法,還能自稱為「替勞工爭權益的政黨」,這種操作是一種實在的政治計算。國民黨此舉不僅試圖清洗過去的政治污點,更試圖搶奪工運與勞工記憶的詮釋主動權。

用光復節與行憲日這些具高度政治象徵的日子綁進假日清單,不是因為它們具普遍共識,而是因為它們能對民進黨造成最大道德衝擊。藍營設下的陷阱很簡單:只要民進黨反對這些假日,就可以被標籤成「反歷史」、「反勞工」、「反中華民國」。更高明的地方在於,他們不怕你反對,他們只怕你不入局。

民進黨政策遭突襲、價值失聲、記憶失守

聲量看政治直言,民進黨團在這場戰役中,不是被打敗,是自願棄械。先不談程序正義與草案協商等議事技術,黨團並未即時提出一套替代假日清單,也沒能及時重新框定「什麼是假日應該記住的價值」;甚至,部分發言更成為對手嘲諷的彈藥庫。

聲量看政治提到,民進黨執政8年來未曾補回7天假,如今卻沒有及時提出具體因應方案,令許多過去支持者憤怒不已。網路上,部分工運前輩們的怒吼不是單純情緒,而是對曾經承諾的背叛早已忍無可忍。當年勞團跪地哀求蔡政府勿砍假,如今轉頭發現自己被丟棄在歷史的垃圾堆,使得部分群眾都大罵「假惺惺的都閉嘴」。

罷免運動面臨輿論鯨吞危機

聲量看政治分析,從聲量數據來看,罷免團體其實原本主導了近日的政治話題,如今,卻被國定假日議題成功擾動。若罷團無法盡快將這場操作翻轉成「政治算計的證據」,恐怕未來輿論將完全淪為淺層民粹的競技場,喪失長期制度議題的正當性主導權。

國定假日議題的主戰場不只是立法院,而是台灣人集體記憶。若這一戰讓國民黨成功洗白過往砍假的紀錄、讓民眾黨以搭便車的姿態擴張支持群眾,罷免不只會被邊緣化,更可能被當作抗議無效的例證。

聲量看政治表示,當現實與價值觀之間出現斷層,群體情緒會迅速投向可以提供簡單答案的一方,而當質疑「到底誰說得才算」的聲音開始出現,就意味著信任基礎正在鬆動。這正是社會進入轉折期的徵兆,沒有任何一個假日、任何一場法案是真正中立的,它們都在告訴我們,什麼才被允許被記住,什麼將被推入遺忘的深處。

聲量看政治強調,這場國定假日之戰,不是勞工多了幾天休息,而是誰有資格決定「哪些日子值得全體國民記得」。當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把歷史補上、用群體記憶作為政治工具,民進黨若只靠技術與程序說明自保,最終只會被貼上「失去立場」的標籤。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