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俄抗中的「反向季辛吉」戰略,到底有沒有效?普京與習近平紅場閱兵給答案

2025年5月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勝利日閱兵,慶祝蘇聯在二戰中戰勝納粹德國80週年。(美聯社)

5月9日,普京和習近平一同出現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台上,並且慷慨地稱習為「主要嘉賓」。

冷戰之後,俄羅斯聯邦於1995年首次舉辦「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50週年慶典」,此後每5年一次「勝利日閱兵」成為俄羅斯在全球外交場上的高光時刻——每逢此時,紅場上總會雲集數十個國家的領導人,從前蘇聯成員國到美歐的盟友,尤其是2005年喬治·W·布希成為冷戰後第一位親自出席該活動的美國總統,至今仍是唯一。

今年的「勝利日閱兵」為80週年,主席台上領導人數量,略顯凋零。由於俄烏衝突,歐美領導人普遍抵制,唯二打算參加的歐洲國家,斯洛伐克和塞爾維亞,則遭到歐盟的嚴厲警告。

這讓習近平的出席更為顯著,也體現出俄烏戰爭後,中國在俄羅斯和歐洲之間試圖平衡的努力——一方面,依然保持與俄羅斯的外交互動,經貿關係甚至進一步加強;同時,聲稱應該尊重主權國家的領土完整,而且未向俄羅斯援助軍火。

尤其是川普第二任期的100天,不僅與歐洲盟友漸生嫌隙,而且向普京示好,試圖快速達成和平協議。這推動中國和歐盟、俄羅斯的互動關係也發生變化。

中國終於可以打破與歐洲關係的僵局,5月6日,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另外一種觀點則甚囂塵上,即川普在實施「反向季辛吉」式的外交戰略,即通過結好俄羅斯來牽制中國,反轉了季辛吉時代「聯華抗俄」的思路。

「逆季辛吉」的成與敗

「習近平和普京在紅場上並肩而立,發送對普京而言強有力的信號:俄羅斯並非孤立無援,俄中夥伴關係堅如磐石,攜手同行的決心毫不動搖,根本不存在『逆季辛吉』的可能性。」澳大利亞前駐俄大使唐普德(Peter Tesch)公開表示,這種象徵意義非同小可。至於雙方將簽署的協議是否能帶來實質性內容,還有待觀察。

冷戰時期的美國外交戰略家亨利·季辛吉曾通過「聯中制蘇」策略重塑全球權力格局。

1971年季辛吉秘密訪華標誌著冷戰地緣博弈的重大轉折。當時中蘇因意識形態分歧與領土爭端瀕臨戰爭邊緣,美國敏銳捕捉到這一戰略機遇。通過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季辛吉成功將中國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使蘇聯陷入戰略孤立。尼克松政府借此實現三重目標:結束越南戰爭、緩解國內經濟壓力、重塑全球力量平衡。

某種程度上講,「逆季辛吉」的戰略有其現實需求。美國的主要對手變了,冷戰時代毫無疑問是蘇聯;而過去三屆美國總統都將中國定位為「系統性競爭對手」,認為其科技崛起與軍事現代化直接威脅美國霸權。

相比川普,美國國務卿魯比歐的態度可能更為明顯。他在5月7日接受福斯新聞採訪時表示,儘管烏克蘭戰爭很重要,但「中國相關事態對世界未來的長期影響更為重大」。他呼籲重新聚焦於「我們的頭號地緣政治對手——中國」,認為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

此外,盧比奧在參議院確認聽證會上曾警告,中國可能在十年內影響「生活中幾乎所有重要方面」,凸顯其對華政策的強硬態度。

但此時的中俄關係,不同於當年的中蘇關係。 (相關報導: 川普白忙一場!?貼文邀功印巴談成「全面停火」—然後雙方又打起來了 更多文章

「『逆季辛吉』的愚蠢之處在於錯誤記憶了季辛吉的角色。」美國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大衛·布羅斯托夫(David Brostoff)撰文表示,季辛吉可不是通過與毛澤東的和解,來分裂中國和蘇聯,這並非華盛頓精心設計的結果,當季辛吉在1971年秘密會晤毛澤東時,中蘇已經分裂(1969年珍寶島之戰),因此,季辛吉的優點在於他的機會主義:識別這一分裂並利用它促進美國國家利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