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5月10日在瑞士舉行自新一輪貿易戰以來的首次高層會談,雙方將尋求從目前「兩敗俱傷」的局面中止損,但是對於何謂「勝利」,雙方都沒有明確共識。
《路透》指出,中國一直是川普發動的全球貿易戰核心對象,這場貿易戰動搖了國際金融市場、衝擊供應鏈,也加劇了全球經濟急劇下行的風險。與川普1.0的首次貿易戰相比,這次美中分歧更大,爆發重大衝突的風險也更高。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務專家史考特・甘迺迪(Scott Kennedy)表示:「這週末不會有任何實質性解決,只是看看能否建立談判流程,以及確定議程項目。」
美方訴求包括:縮小對中貿易逆差、要求中國放棄美方認為的重商主義經濟模式,以及增加全球消費貢獻,這意味著中國需進行痛苦的國內改革;中方則堅決反對外國干預發展路線,認為產業與科技升級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同時要求美國撤除關稅、明確說明希望中國多購買哪些產品,並在國際舞台上獲得平等對待。
週末談判的美方代表為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中方則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領軍。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場會談屬於探索性質,難有重大突破。除了雙方高達三位數的關稅外,非貿易議題—如芬太尼問題、科技限制與俄烏戰爭等地緣政治因素—也將使談判更加複雜。知情人士透露,中國還派出了高層公安官員參與,顯示將深度討論非關稅議題。
最佳解是...
對金融市場而言,最佳情境是雙方同意將現行超過100%的懲罰性關稅降至可恢復部分雙向貿易的水準。川普日前宣布美英新貿易協議細節時,曾透露對中國的145%關稅有望下調,並在社群媒體上首次提及「80%似乎比較合理」,但這仍高於去年他在競選時所承諾的60%,且不確定美方代表究竟是否會在會談中正式提出。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何瑞恩(Ryan Hass)認為:「我預計北京會堅持要求獲得與其他國家同樣的90天關稅豁免,為談判創造有利條件,但重大突破機會不高。既然美國當初是任意決定升高關稅,降稅決定也可能同樣隨意。」多數分析師也不認為中方能獲豁免。不過,即使只是小幅降稅,加上雙方同意後續繼續談判,並將芬太尼等非貿易議題納入,都會被投資人視為正面訊號。
結構性矛盾未解
即便雙方都可能將降稅包裝為國內勝利,中國的製造業與勞工在接下來幾個月仍將感受關稅壓力,美國則面臨物價與失業上升的壓力。全球貿易失衡—多數經濟體過度依賴中國的廉價高效供給與美國的消費需求—則非短期內可解。但市場對於美中有機會從升級威脅中後撤,依舊感到些許寬慰,擔憂貿易戰可能波及金融等其他領域的情緒也暫時獲得緩和。
對談判抱持樂觀看法的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預估,若雙方的緊張情勢能夠降溫,關稅可能回落至60%左右,與川普選前承諾相當。她表示,這「仍高到足以讓許多有替代品的產品被擋在外,但也讓進口商能較少痛苦地購買部分產品。」 (相關報導: 關稅戰降溫?美中貿易談判前 川普暗示對中關稅降至「這個數字」 | 更多文章 )
中方上週透過官媒部落格釋出訊號,指出「此階段參與會談於己無害」,並表示北京可藉機「觀察,甚至試探出美國的真實意圖」。分析人士認為,北京藉由塑造「美方更急、更有壓力」的形象,既可為自身參與對話提供政治遮蔽,也能在國內宣示強勢。一位駐北京外交官坦言:「現在雙方都不是在看誰先眨眼,而是在看誰能把責任推給對方,讓對方看起來是先妥協的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