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多變卻又堅定的關稅戰正破壞著全球經貿,這條路繼續走下去,最佳結果是「美國之外」的全球經貿仍能維持在自由貿易軸線上運作,各國調適接受「美國占比減少」的全球經貿體系;最壞的結果則是回到上世紀30年代的全球貿易戰、高關稅與貿易壁壘。
川普上任第一天就在全球開啟關稅戰、貿易戰,對加、墨課25%的加徵關稅、對中國課10%的加徵關稅,之後暫緩加墨關稅1個月到3月4日、中國的10%則如期上路。到3月川普宣布要如期對加墨開徵25%關稅「已無談判貪婪地」之後數日,又宣布暫停對所有符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加、墨商品課徵25%關稅,要留待4月2號對等關稅開始實施時一同上路。與此同時,對中國所有商品再增加10%關稅,對歐盟則稱「歐盟成立就是要搞砸美國」,因此很快就會宣布對歐課25%加徵關稅。
這是一付極度混亂又多變的景象,有人說川普不是非加徵關稅不可,時常是藉此逼迫對手談判、順從其要求,觀其對加墨加徵25%關稅的一變再變,似乎有其道理;但問題是也沒有人知道要作到什麼程度才能讓川普滿意、免除加徵關稅,儼然就是川普的自由心證決定一切。得到暫緩的加墨都曾要祭出報復,相應也暫緩實施;中國這2波被課20%加徵關稅,因此已正式提出報復,不意外的對象就是美國的農產品。
雖然情勢混亂、未來又充滿不確定性,但有2件事可以非常確定,第一,這只是川普關稅的起手式,縱然川普似乎一變再變,但對加徵關稅的執著與執念之堅定,未來關稅戰必然繼續且擴大,4月公布的「對等關稅」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所有、或是大部份被川普課加徵關稅的國家,都會祭出報復,特別是那些大國必然報復,原因無它:國家尊嚴(白話文就是面子)問題,因此即使是加墨這2個在出口上如此依賴美國的國家,也要嚴正對美表達進行貿易報復,中國、歐盟這些規模更大的國家與經濟體,就更不在話下。因此,未來全球貿易可能會是一個充滿「戾氣」與混亂的世界。
當然,台灣應該會是例外,如果被川普多課「對等關稅」,以民進黨政府向來對美國的順從,要相應對美提貿易報復大概是不敢,最後必然是全力達到美國的要求─例如增加採購來平衡貿易、減少逆差,或是匯率調整、或是赴美多投資等。
如果全球經貿情勢發展是美國「怒目橫眉千夫指」的對所有國家課高關稅、同時承受其它國家的貿易報復,這可能是「最佳結果」:對全球與各國經濟增長的影響、貿易額的損傷、以WTO自由貿易為基礎的經貿規則等的影響都是相對較小。
反而是美國恐怕是「自傷」較嚴重:通膨之火會再被點燃,經濟成長會降低,這些惡兆其實多少已顯現,例如通膨數字不降反升,例如首季經濟可能下跌到衰退。
美國與川普的關稅戰、貿易戰會影響如此鉅大有多重因素,純經貿面看,美國就是全球最大經濟體、更是世界最大進口市場,從政治面看,美國是唯一超強、許多盟邦的依賴,更且這套國際經貿規範是在美國手中擘劃,現在卻帶頭破壞,因此無論是實質面或心理面都對全球影響鉅大。
但換個角度看,卻可以出現不同視角。如果以國際匯率計算的GDP經濟規模論,美國占全球比重大概25%左右;而川普的關稅戰影響大主因是各國都想把東西賣到美國市場,用2023年的數據看,全球進口市場約24.2兆美元,美國的進口數量約3.17兆美元,占比13%。第2大進口市場中國是2.55兆美元、占比10.5%,歐洲國家個別看都低於中美,但整體歐盟的進口金額接近3兆美元。從這些數字就看出美國市場誠然重要,但占比終究就是1成初頭,如果其它市場保持開放合作,變成一個「全球減美國」的市場,各國仍有活路可走。當然,依照依賴美國高低不等程度與不同產業,各國調適成本與時間會不同。 (相關報導: 經濟熱議》成本「只有對手的1/2或1/3」,中國小老闆,已經不怕川普新關稅了? | 更多文章 )
最壞的結果則是各主要經濟體被川普的貿易戰昏頭,也跟著祭出關稅大棒對其它國家隨意揮舞,同時引來相應的報復,那就回到上世紀引發大蕭條的關稅戰與貿易戰。雖然機率不是非常高,但仍不能完全排除:例如加拿大對中國某些產品課高關稅,中國也回以對加農產品課100%高關稅,或如中歐之間已出現針對「新3樣」的關稅戰,如果雙方不克制、或談判談崩了,就可能擴大。台灣沒有太多籌碼影響國際經貿的變局,只能多方設法因應,在一個美國貿易占比減少的經貿體系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