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放話對進口晶片等將課25%、甚至更高稅率的關稅,無論對台積電或台灣而言,這種晶片關稅不足懼,該擔心的是其它手段與衍生效應。
川普說要對晶片、汽車、藥品課25%關稅,因為台灣對美國出口汽車是零,縱然美國對進口汽車課1000%的關稅,對台灣的影響也是零,該深切擔心的是日德韓墨等這些汽車出口國;台灣藥品出口全年超過300億,美國占3成左右因此在百億左右,影響也小。外界真正最重視與擔心的是對晶片課25%稅的影響,因為晶片是台灣出口大宗,去年出口值是1,650億美元,其中出口到到美國市場的金額為74億美元。
相較於台灣2024年4750億美元的出口,74億美元占比約1.5%,以台灣整體看確實不算高,但74億美元也算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更且晶片產業對台灣的關聯與重要性不低,因此還是值得正視。
不過,這25%晶片稅對台灣的影響確實是不足懼,原因很多,因為晶片是中間財,關稅又是由買方負擔,台灣晶片商不是要承擔關稅的一方;此外,台灣晶片、特別是尖端製程,市占率高而擁有議價能力,不是任人拿捏,因此,不必擔心台灣晶片受影響。
當然,真正最基本與根源、甚至可笑的原因是:川普是對所有進口晶片課25%關稅,換句話說,對全球所有出口到美國的晶片商而言,是一視同仁,因此對台灣的晶片商而言,處境既無更好也無更壞,這跟川普只對(例如)台積電、或是只對高端製程晶片(台積電是大宗)課重稅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反倒是川普該擔心的是美國的通膨是否會重燃,聯準會顯然是對此問題擔心得不得了。
川普的高關稅時常有特別的目的,有些是為保護國內產業(如汽車)、有些是讓對手屈服來談判、有些是逼迫外商到美國投資設廠(如晶片、製造業回流),對晶片課25%關稅是否足以讓外商覺得在美國生產更划算,仍有待觀察。這與過去因晶片法等因素而讓台積電、三星等在美增加尖端製程投資的情況不一樣,占晶片大宗的是超過7成以上的成熟製程,其中中國又是主要生產國,川普的「晶片稅」能否帶來他期待的效果,是一個大問號。
雖然川普揚言可能會有更高的稅率,但台積電(或是說台灣的晶片廠)基本上可以無懼這個關稅,因為全球一起繳交「川普稅」,不過,「懷璧其罪」的台積電最要擔心的是:類似近日報導與討論熱烈的「台積電技術移轉英特爾」這種怪招、賤招。作為彼此最大的競爭對手,台積電當然不可能扶植並把技術交給英特爾,台積電如何及是否能力抗美方壓力?川普後續還會有什麼「招」,來逼迫台積電拿出技術,這些才是台積電未來最大的風險,相較之下,在美國多投資、再蓋幾個廠,反倒是「小事一件」了。
對台灣而言,川普要對晶片課稅實質影響不大、但「型式」與潛藏的影響大。晶片是所謂的ICT(資通訊)產品的項目,這種產品理應受WTO下的《資訊科技協定》(ITA)保障享有低關稅(零關稅),川普可任意對ITA產品出手課高關稅,對台灣顯然不是好事。因為台灣就是以ICT出口為主,占的比重超過5成之多,這個比例遠遠高於全球ICT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的14.3%。
近20多年來,由於WTO杜哈回合談判觸礁,各國都紛紛簽署各式各樣的FTA、組成與加入各種自由經貿組織,但台灣在FTA與參與國際經貿組織上幾乎完全停滯,因此過去十多年,國內不少人一直擔心台灣成為「國際經貿孤兒」。但十多年來,台灣的出口、產業、經濟仍持續成長,「經貿孤兒」的慘狀未發生,靠的就是ICT的發展與出口。雖然其「隱藏成本」不低,造成更嚴重的產業與社會發展不平衡,但至少是能持續成長的路,如果連ITA都受影響,情況就會完全不一樣。台灣只能期待川普對晶片祭高關稅是特例且是短期作法,不會影響到ITA的持續執行。 (相關報導: 風評:當「愛用國貨」成為全球潮流 | 更多文章 )
川普為各國經貿帶來的衝擊與挑戰非常難掌握與估計,一來許多細節不明確,二來川普時常說變就變,有時甚至搞不清楚他真正的目標;三來關稅戰有時會衍生出意料不到的衝擊與影響─例如,川普對汽車課高關稅,台灣完全不擔心亦不受影響;但如果後續的「對等關稅」推動時,台灣被迫大降汽車進口關稅,帶來的衝擊就會完全不一樣且極大化。面對川普,只能走一步算一步、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