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新聞差點以為我走錯片場,以為立法院改名叫「國語文競賽大賽」。林淑芬委員罵人「臭俗辣」,結果不是向大眾道歉,竟還搬出《史記》說這是有典故的!《史記·項羽本紀》的「豎子不足與謀」,翻成台語就是……「臭俗辣」?真的有夠會轉!
身為一個從小講台語長大的家長,我負責任地說:「臭俗辣」不是什麼歷史名詞,它在我們台灣人生活中是實打實的罵人話,說出口就是要激怒對方的開場白,是吵架的起手式,不是什麼引經據典。
那句「豎子不足與謀」的「豎子」,雖然語氣不客氣,但這邊的「豎子」對古人而言,是指「某人見識淺薄、沒格局」,和台語的「臭俗辣」根本不是同一回事。林委員這種翻譯方式,已經不是創意翻譯,是台語界的災難,是拿司馬遷來幫台語髒話洗白。
說真的,「臭俗辣」要是出現在校園,老師家長第一時間就會制止,甚至可能因霸凌而通報輔導老師。因為它的侮辱性,一點都不輸「賤貨」、「米蟲」、「垃圾」、「白痴」。你可以罵人很廢,但「臭俗辣」是在指你連出來面對的勇氣都沒有,是連「對戰資格」都不給對方。
所以當立委把這種話丟進國會殿堂,還說是古文應用,我們做家長的真的快瘋了。小孩回家問我:「媽媽,我罵人臭俗辣是不是在學歷史?」請問我該怎麼回答?要我說「對,你今天學到的是兩千年前的司馬遷版本的國罵」嗎?
更離譜的是,還有一票護黨專家、學者、律師站出來挺林委員,說她真性情、說她勇敢。拜託,勇敢不是靠飆髒話,是真正敢承擔自己說過的話,勇敢的是我們每天教小孩「講話要有禮貌」的父母,不是罵人完還牽拖古人的立委。
社會價值已經夠混亂了,拜託別再用政治利益包裝語言暴力。我們真的不希望下一代以為「髒話只要包裝得夠有學問,就變成文化遺產」。
最後,誠心建議:立委們罵人之前,先想想家長們是怎麼苦口婆心教小孩不要講這些話的。如果真的嘴癢,建議回家對著鏡子罵,不要在國會上演「台語暴走補習班」,更不要再扯到《史記》,司馬遷真的很無辜。 (相關報導: 林淑芬嗆「臭卒仔」不敢提倒閣 黃國昌反嗆黑道治國:這3字還給賴清德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