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Panasonic控股公司(舊名松下電器)宣告,將對內部多項業務進行大規模重整,尤其是該品牌最重要的消費性電子產品領域。為了改善企業體質,計畫在全球範圍裁員大約一萬人,同時還要裁減合併績效不佳的部門,但官方聲明中,並沒有明確點名哪些部門可能面臨縮編。
《日經亞洲》報導,Panasonic日前宣布重整計畫,表示將在2026年3月前,完成裁員一萬名員工,首先將針對日本國內、集團旗下分公司的員工,提供提前優惠退休方案,同時將績效不佳的業務、後勤、銷售部門進行縮編或合併,強化內部運作效率,同時節省營運成本支出,希望能扭轉該品牌的市占率委縮難題。
Panasonic Holdings said on Friday it will cut 10,000 employees and expected to book structural reform costs of 130 billion yen ($896.06 million) this business year as part of a continuing management reform push of its group.https://t.co/rJfDXmmfho
— The Japan News (@The_Japan_News) May 9, 2025
曾經在消費性電子產品打下一片天的Panasonic,近年來面對來自中國、日本或美國競爭對手龐大壓力,一直苦於獲利能力不佳的問題;過去五年以來,集團年營業利益率僅介於3.4%至5.0%之間,遠低於同業的索尼(Sony)與日立(Hitachi)等日本品牌。
過去打著松下電器名號,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具有高知名度,Panasonic生產的冰箱與微波爐,得到全球消費者喜愛;但近幾年,光是這兩項商品,其在日本與東南亞市場的市占率卻呈現日益萎縮,主要就是面臨來自中國的競爭者挑戰,包含海爾集團(Haier)與美的(Midea),兩家陸廠推出高品質且平價商品,吸引消費者變心。除了家電受挫,Panasonic還因為電動車市場低迷,外加美國要針對加拿大、墨西哥的北美供應鏈課徵關稅,讓其重要的電池產業面臨危機,因為Panasonic是特斯拉(Tesla)電動車的電池主要供應商。

屬於百年老企業的Panasonic,旗下產品線非常廣泛,從焊接設備、生產管理軟體到電池皆有涉略,但該公司卻在轉型為高獲利企業過程中,面臨重重難關和挑戰。相比同業對手日立與Sony,他們成功轉向能源、數位科技與娛樂產業發展,Panasonic迄今的業務重心依然不夠明確。
除了銷售量無法與同業相比,Panasonic的股價漲幅也遠遠落後對方,相比十年前只上漲3%,而同期日經平均指數(Nikkei Stock Average)上漲85%,而日立與索尼的股價,則分別上漲379%與414%。

舊稱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的Panasonic,創立於1918年,創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松下幸之助。最早是從電燈與燈座起家,直到二戰後前往美國探查,松下電器開始生產電視機等消費電子產品,在1950至70年代快速成長,成為同時擁有多種生產線的複合工業集團。 (相關報導: 送包裹不賺錢?物流大廠UPS主動減少大客戶亞馬遜貨物量,卻傳出全球裁員2萬人 | 更多文章 )
由於過往針對不同系列商品,松下電器分別以National、Panasonic等品牌呈現,最終在知名度和市占率考量,經過多次調整後,全數統一以Panasonic對外呈現。甚至連原本的松下電器公司名稱,也更改為Panasonic控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