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選舉小知識:樞機主教們的黑白煙信號,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2025年5月8日,在梵蒂岡選舉新教宗的秘密會議期間,西斯汀教堂的煙囪冒出白煙。(美聯社)

每當梵蒂岡開始選舉新教宗,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西斯汀小堂頂端的煙囪,以及從中釋放的煙霧顏色。黑煙意味著樞機主教們已進行投票,但未能達到三分之二多數,而白煙則宣告領導天主教會的新教宗已經出爐—但樞機主教們是怎麼製造黑煙與白煙呢?

《華盛頓郵報》指出,西斯汀小堂內安裝了兩座火爐—一座用來焚燒選舉新教宗的選票,另一座則用於燃燒產生白煙或黑煙的化學物質。每天最多可能出現兩次黑色信號,而最終的白色信號則顯示等待結束,這是樞機主教們在閉門會議期間,與外界唯一的溝通方式。

西斯汀禮拜堂內安裝了兩座火爐——一座用來焚燒選舉新教宗的選票,另一座則用於燃燒產生白煙或黑煙的化學物質。(美聯社)
西斯汀禮拜堂內安裝了兩座火爐——一座用來焚燒選舉新教宗的選票,另一座則用於燃燒產生白煙或黑煙的化學物質。(美聯社)

儘管教會歷史上曾使用濕稻草來製造黑煙,但多年來用於產生這些顏色的技術已變得更加先進。在2013年的秘密會議期間——由於有人抱怨前兩次會議的煙霧信號難以辨識——梵蒂岡宣布添加新的化學物質以使顏色更加分明:使用過氯酸鉀藥筒、蒽(煤焦油的一種成分)和硫磺來製造黑煙,而白煙則使用包括氯酸鉀、乳糖和松香在內的化學物質。

2025年5月8日,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聚集了大批信徒與遊客,等待濃煙從教堂的煙囪中升起。(美聯社)
2025年5月8日,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聚集了大批信徒與遊客,等待濃煙從教堂的煙囪中升起。(美聯社)

網路媒體《Conversation》指出,樞機主教焚燒選票以保守秘密的傳統至少可追溯至 15 世紀。然而,直到 18 世紀—當西斯汀禮拜堂安裝了煙囪以保護米開朗基羅的濕壁畫免受煤煙侵害時—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人們才得以看見由此產生的煙霧。

當時,這些煙霧並非作為一種對外信號而設計,但一旦外界可見,旁觀者便開始將其解讀為投票結果的指標。

到了19世紀,使用煙霧作為結果判讀已成為慣例:若見到煙霧,意味著尚未選出教宗;反之,沒有煙霧則代表選舉成功。這種方式當然缺乏明確性,經常造成混淆。梵蒂岡最終透過「黑煙」(fumata nera)與「白煙」(fumata bianca)的做法對外界傳遞樞密會議的選舉結果,最初是在燃燒選票時加入濕稻草與焦油,但這種做法會讓煙霧的顏色不穩定。1970年代之後,梵蒂岡採用更易控制的化學混合物,黑白煙的區別才穩定下來。

2025年5月7日,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煙囪冒出黑煙,這意味著133位樞機主教在閉門會議的第一天未能選出已故教宗方濟各的繼任者。(美聯社)
2025年5月7日,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煙囪冒出黑煙,這意味著133位樞機主教在閉門會議的第一天未能選出已故教宗方濟各的繼任者。(美聯社)

黑煙是一種刻意設計的低效燃燒反應,產生大量未燃盡的碳粒子。豐富的碳(煤煙)使煙霧變得濃厚且漆黑——類似於燃燒石油或橡膠時可能看到的煙霧,這些物質富含碳基粒子。

白煙則是通過氯酸鉀(KClO₃)—比過氯酸鹽更具反應性—確保了劇烈而高溫的燃燒。以乳糖作為燃料,迅速且乾淨地燃燒成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糖類的快速燃燒產生大量氣態產物(蒸汽和二氧化碳),形成龐大的白色雲團。最後添加的松香在加熱時會產生濃厚的白煙——釋放出微小的液滴和淺色灰燼,呈現出白色。 (相關報導: 新任教宗出爐 梵蒂岡西斯汀小堂終於「冒出白煙」 更多文章

2025年5月8日,在梵蒂岡選舉新教宗的秘密會議期間,西斯汀教堂的煙囪冒出白煙。(美聯社)
2025年5月8日,在梵蒂岡選舉新教宗的秘密會議期間,西斯汀教堂的煙囪冒出白煙。(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