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要靠關稅重振美國製造業,可能要先想想當初為什麼會失去製造強國的地位

川普可能要先想想,美國當年究竟是如何失去世界製造業強國的地位。(AP)

美國總統川普誓言重振美國製造業,並將關稅政策奉為關鍵,但多數經濟學家對於他的雄心壯志抱持懷疑態度,擔心因此造成的損害將超過任何好處。1950年代,美國約有35%的私部門工作在製造業,如今卻只剩下9.4%,如果想要重返昔日榮景,可能要先想想,美國當年究竟是如何失去世界製造業強國的地位。

從戰場到工廠:二戰造就美國成為製造業霸主

美國之所以能成為製造業大國,關鍵在於早期導入標準化零件與大規模生產模式,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經濟學家Susan Helper指出,二戰期間,美國的製造業產能大幅增加,也重創了敵隊國家;二戰結束後,更多美國人躋身中產階級,推動汽車和家電等耐久財支出大幅增加,當時美國人就是自家製造業商品的最大買家。

包括洗碗機、電視和噴射機等在當時都屬於高科技商品,大多出自於二戰期間的創新成果,當時從研發到生產製造都在美國進行,因為研發團隊需要與工廠密切合作。同時,美國也正推動高中教育的普及,使美國擁有全世界教育程度最高的勞動力,鞏固美國成為製造業強國的地位。

免費訂閱電子報連結圖

內需轉型與外包浪潮:製造大國如何走向進口依賴?

1950年代後,美國人收入提高,消費模式轉向旅遊、餐飲、健保等支出,製造業的地位開始下滑,「人們變有錢了,但你能買的汽車就這麼多,於是開始購買服務」,Helper如此說道。

1960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雖然美國製造業的就業人數基本維持原狀,但更多人開始投入酒店、銀行、律師事務所和醫院等服務業的工作。

與此同時,像是服裝這種低技術的非耐久財,也開始外移至美國南方或亞洲、拉美等低工資地區,美國逐漸改以進口取代本土製造,再到後來,連食物攪拌機等輕型耐久財也轉移產地。

「中國衝擊」

1980年代起,美國製造業面臨與低工資國家競爭的壓力;1990年代隨著《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上路,美國降低對墨西哥商品的關稅,加劇了製造業外移。

W.E.艾普強就業研究所(W.E.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經濟學家Susan Houseman指出,南韓等開發中國家鋼鐵產業崛起,導致全球產能供給過剩,美國鋼鐵業也流失不少工作機會。

但真正的轉捩點,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經濟學家Gordon Hanson指出,「突然之間,一個低工資國家擁有了龐大的生產能力,這是一個重大轉變。」當時中國崛起的速度甚至超越日本,1999年中國出口額還只是美國的十分之一,2008年已經成為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國。 (相關報導: 中國經濟到底有多慘?不只失業率、房地產數據,這些敏感資料也「被消失」了 更多文章

美國生產家具、小家電等低附加價值產品的製造商首當其衝,重創美國中西部與南部的製造業城鎮,損害工人的利益,經濟學家David Autor和David Dorn將此現象稱之為「中國衝擊」(China Shock),這一詞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