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美經貿談判與亞洲貨幣匯率變動成為市場熱議話題。台灣政府代表團於5月1日結束在華府的首輪實體經貿磋商,隔日新台幣匯率即大幅升值,甚至突破30元大關,引發市場對匯率波動與談判內容之間關聯性的猜測。儘管台灣政府與央行迅速澄清未涉及匯率問題,但南韓央行總裁李昌鏞卻公開承認,美國確實向亞洲國家施壓要求貨幣升值,這也讓外界對這場談判背後的實際壓力產生更多疑問。面對複雜的國際經貿格局與政治壓力,亞洲各國如何在保持經濟穩定與維護貨幣自主間取得平衡,成為當前市場觀察的重點。
美方施壓傳言引發爭議
根據南韓《中央日報》報導,南韓央行總裁李昌鏞近日在米蘭出席亞洲開發銀行(ADB)年會期間,向記者表示,近期亞洲貨幣,包括韓元在內的多國貨幣匯率走強,部分原因是美國政府向亞洲國家施壓,要求其貨幣升值。李昌鏞指出,美國對亞洲國家的這種壓力,可能是近期韓元大幅升值的原因之一。
他進一步表示:「我們不確定美國真正的目標是強勢美元還是弱勢美元,但從長遠來看,貨幣匯率並非我們可以隨意改變的。」同時,李昌鏞也提到韓國需要與美國就可能採取的措施進行討論,並強調全球經濟和國內政治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外匯市場的波動持續一段時間。
台灣官方迅速澄清
然而,對於是否在5月1日的台美經貿談判中涉及匯率議題,台灣政府迅速做出澄清。外交部於5月5日晚間發出聲明,強調此次台美磋商並未涉及匯率問題。聲明指出,我國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已明確表示,此次會談僅涉及貿易關稅,並未涉及任何貨幣政策或匯率調控。
同時,外交部也回應了李昌鏞的說法,表示部分媒體對於韓國央行總裁的言論可能存在過度解讀。外交部強調,我國央行並未參與此次台美經貿磋商,也不在台美經貿工作小組之列,與美方的談判內容僅限於關稅和經貿合作,並不涉及匯率。
為何台灣總統與央行總裁不輕易承認美國匯率施壓?
台灣總統與中央銀行總裁通常不會公開承認受到美國施壓要求貨幣升值,這背後涉及多重考量,包括外交策略、經濟穩定以及內部政治敏感性。以下是主要原因:
1. 維護「自主貨幣政策」形象
公開承認外國施壓,不僅會讓外界質疑台灣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還可能削弱央行的公信力,進一步影響市場信心。因此,台灣央行在回應匯率議題時,通常強調「市場機制」、「資本流動」與「外匯穩定」,以避免給人「受制於人」的印象。
金融穩定風險:讓市場懷疑央行獨立性,可能引發外資撤資或匯率大幅波動。
國內信心危機:民眾對金融體系穩定性的疑慮,可能引發資本外逃。
2. 避免政治對立與主權爭議
台灣位處地緣政治敏感區域,與美國的經濟、軍事聯繫密切。如果公開承認美國施壓,不僅可能引發國內反美情緒,還會給中國提供宣傳素材,指控台灣「聽命於美國」,進一步引發外交爭端。
主權認知挑戰:可能讓民眾感到主權受損,引發政治動盪。
國際政治風險:容易被中國利用,製造「台灣受控」的國際輿論壓力。
3. 保護出口導向經濟
台灣是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新台幣強勢可能直接壓縮出口利潤,衝擊製造業與科技產業。如果政府承認受到升值壓力,可能引發出口商恐慌,進而導致產業鏈受損。
接單壓力:強勢匯率讓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影響訂單數量。
資本外流風險:企業為避險,可能將資金轉往其他低匯率波動的市場。
股市震盪:投資人信心不足,可能引發大規模拋售潮。
因此,面對外部匯率壓力,台灣政府通常會以「維持匯市穩定」為主調,避免直接承認外力干預,以降低市場不安情緒。
此外,律師林智群在臉書分析背後原因,「很簡單,央行不能承認自己有干預匯率,這種事情可以做不能說。最近不能出手太大是因為美國在看,難道要央行總裁這樣跟你講嗎?」、「有些人永遠無法理解,在某些情況下,官員誠實回答,不見得符合國家利益。」
市場反應與後續觀察
台幣在5月2日短時間內大幅升值,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儘管台灣官方否認與美國談判有直接關係,但部分市場觀察家認為,美國對亞洲匯率施壓的傳聞,可能確實是近期亞洲貨幣強勢的原因之一。後續台幣走勢是否會持續受到美國政策影響,仍需密切觀察。
此次台美磋商結果,以及南韓央行總裁的相關言論,無疑為市場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在全球經濟形勢變幻莫測之際,亞洲貨幣的波動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相關報導: 新台幣強升!採購成本變低,油價會變便宜嗎?中油回應了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