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上升」≠「台幣升值」!新台幣走強你該這樣看,一堆人都搞錯了

在金融新聞中,我們經常看到「匯率上升」與「某國貨幣升值」等字眼,但這兩者其實不能畫上等號。(資料照/顏麟宇攝)

你是否曾看過「台幣升值,匯率跌破30元」這類新聞標題,卻心想「匯率不是上升才代表升值嗎?」事實上,這正是一個常見的理解誤區。因為台灣採用的是「直接報價制」,匯率的上升與升值/貶值之間,實際上呈現相反關係。高點研究所網站就有一篇文章,用最簡單的方式,幫你搞懂匯率報價邏輯,從此不再被匯率數字誤導。

匯率上升不代表升值?搞懂「直接報價制」後你就懂了!

高點研究所老師劉邦啟表示,在金融新聞中,我們經常看到「匯率上升」與「某國貨幣升值」等字眼,但這兩者其實不能畫上等號,尤其對台灣採用的「直接報價制」來說,更容易混淆。

以新台幣兌美元為例,台灣的匯率報價方式是以「多少新台幣兌換1美元」計算,這種方式稱為「直接報價」(Direct Quotation)。簡單來說,就是把美元當成商品,用台幣來標價。例如匯率為30元,就代表1美元要花30元台幣購買。

那麼,如果匯率從30上升到31,代表什麼?這其實是美元的「價格」變高了——也就是要花更多台幣才能換到1美元,代表美元升值(Appreciate),而新台幣貶值(Depreciate)

反之,如果匯率從30下跌到29,則表示1美元只需要29元台幣就能換到,換句話說,台幣「變強了」,我們用更少的錢就能買到相同的美元,這就是新台幣升值(Appreciate),而美元相對貶值(Depreciate)

用一句話總結:在「直接報價制」下,匯率數字上升,代表本國貨幣貶值;匯率數字下降,代表本國貨幣升值。

這也是為什麼在新聞標題中看到「新台幣升值,匯率跌破30元」的時候,不要誤以為「升值」等於「匯率上升」,事實上正好相反。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