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堯觀點:防衛難以固守、重層無法嚇阻─國軍戰略必須調整,為什麼?

筆者認為,當前「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已難有效嚇阻中共步步進逼的軍事行動,特別在台海作戰縱深日益受限情勢下,更突顯國軍需調整作戰思維。(資料照,柯承惠攝)

回顧民國38年國軍隨政府播遷來台,國軍的軍事戰略即隨著時代的脈動歷經「攻勢作戰」、「攻守一體」、「守勢防衛」、「積極防衛」、「守勢防衛」等時期演變,而發展成現行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註:坊間曾質疑所謂「重層」究竟是幾層?但一直未見軍方公開予以釋疑)。

「嚇阻」的概念基本上是一種對峙雙方彼此間,對於本身作戰目的與手段成本效益的理性分析,使某一方或雙方須顧忌可能付出慘重的代價,以致不敢輕易用兵,其運用的方式則區分為戰略武器嚇阻及傳統武器嚇阻等兩類。然檢視國軍「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所指導之「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整體防衛構想而言,顯示其意在建立一支精實的傳統武力,以嚇阻中共軍事犯台行動。

不過,欲有效嚇阻對手須有三個條件:1. 能力-嚇阻要有實際的能力;2. 可信度-讓對方知道己方的確擁有很可信的辦法;3. 溝通-預先傳遞訊息告知對方不要誤判,己方是玩真的。

值得注意的是,對岸軍演型態也正在改變

──「2022年環台軍演」旨在展示共軍對台戰略包圍的能力,亦即可以阻止台灣向外、離島或太平島轉用支援兵力;

──「2023年圍台軍演」主在演練共軍對台戰術包圍的能力,意謂共軍已能在台灣週邊海空域進行兵、火力的會師行動;

──2024年5月「聯合利劍-2024A」演習同時把台灣外、離島納入演習範圍,模擬兩岸發生戰事的情況,針對性極強;10月「聯合利劍-2024B」演習進而突顯共軍隨時能戰的意志,俾能維護國家主權完整;

──2025年2月臨機性的「聯合戰備警巡」演習,意在展示隨時可以封鎖高雄港及巴士海峽通道之能力,進而威脅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3月無預警的派出26架次各型軍機,進入我北、中、西南及東部空域,配合該海域之共艦展示空海「聯合戰備警巡」實戰能力;4月「海峽雷霆-2025A」演習主在演練要域要道封控的項目,而台灣重要航道有巴士海峽,要域則有基隆、高雄、花蓮等港口,亦即是共軍演練封控台灣戰時政要人士逃跑和獲取外部軍援之海上交通線

換言之,今年以來中共軍艦、軍機已刻意的向台灣北部、南部和東部陸地接近,概約距離皆保持在24至40浬之間,若猝然發射艦上和機上的飛彈攻擊距其43至72公里的國軍港口、機場指管中心,僅需飛行一至兩分鐘即可命中目標,在這種短促時間內國軍恐怕不易有效偵蒐和攔截。

就在中共平時對台軍演,愈圍愈近的態勢之下,顯示台灣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已無法產生事前嚇阻效能,如果未適時調整其內涵及指導方針,恐不利維護台灣之安全。有鑑於此,在中共不斷藉機壓縮台海作戰縱深的嚴酷挑戰下,被動因應的台灣軍方是有必要跳脫往昔之窠臼,與時俱進的慎謀「因敵制勝」良策,同時應將不合時宜之「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適切調整為「防衛固守、重層截擊」軍事戰略(係筆者自行構思),意即國軍應運用戰略(射程1千公里以上)、戰術(射程1千公里以下至6公里)、戰鬥(射程6公里以下)各級武器,形成彼岸至我方灘岸三個不同層次的截擊火網,依聯合作戰要領逐層削弱共軍進犯兵力,方能有效達成防衛固守台灣之目標。

總之,在中共一直悄悄採取「瞞天過海」溫水煮蛙之計,持續不斷地向台灣週邊實施各類軍事蠶食行動,國軍未來應改採「防衛固守、重層截擊」軍事戰略的指導(筆者之擬案),使守勢作戰具有「以攻代守」的意涵,進而持續調整三軍兵力結構及組織轉型,同時積極研製與採購新式決勝武器裝備,俾能建立一支立即可戰的精銳武力。另為適應爾後戰場上實戰方面的需求,台灣亦應強化各作戰區獨立作戰的指揮機制,期增強國軍應對共軍戰略奇襲的能力,以確保台澎金馬各地區之安全。 (相關報導: 強化後備戰力!漢光演習將召集2萬後備軍人 置重「衛戍區作戰」提升實戰力 更多文章

*作者為前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副院長,政治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