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凡觀點:臺幣升值過頭了嗎?

新台幣近期暴力升值。(楊騰凱攝)

先說結論:市場過度解讀了!

《華爾街日報》於 2025 年 5 月 5 日刊登一則報導,針對新臺幣急升的臺灣央行相關澄清。筆者特別將此文摘譯為中文,並融入個人對臺幣是否升值過頭的觀點,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反問一句:其他貨幣是否也升值過頭?事實上,臺幣今年的升值幅度大致與其他非美貨幣相當,即便高於某些競爭對手:中國與韓國。在這樣的背景下,臺幣升值的「體感」,往往取決於投資人持倉的幣別。

對於筆者這類相對重倉「非美資產、但不含人民幣」的投資人而言,近期臺幣急升所帶來的匯損感受相對有限。若是集中重倉「歐系資產」,今年甚至可能出現匯兌收益。

美元/臺幣:今年以來美元貶值 8.04%(截至 2025 年 5 月 6 日)

瑞士法郎/臺幣:今年以來瑞士法郎升值 1.39%(截至 2025 年 5 月 6 日)

歐元/臺幣:今年以來歐元升值 0.48%(截至 2025 年 5 月 6 日)

日圓/臺幣:今年以來日圓升值 0.39%(截至 2025 年 5 月 6 日)

臺灣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表示,5 月 2 日和 5 日兩個交易日新臺幣升值,主要是受到外資流入臺灣市場以及全球股市因對貿易關稅政策轉向的預期而回暖所帶動。

楊金龍在 5 月 5 日下午的記者會上表示,美國並未要求臺灣推升本幣匯價,臺美之間的貿易對話中,臺灣央行並未參與,他也強調央行並未操縱外匯市場。

華僑銀行(OCBC)的策略分析師指出,市場流動性偏低,加上美中貿易對話可能重啟的預期,是促成此次新臺幣升值的催化劑。他們也提到,市場上流傳著一些「耳語」,稱臺灣可能提前讓新臺幣升值,以避免在對美貿易談判中被貼上貨幣操縱的標籤。

這些策略師在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臺灣央行(CBC)近期對新臺幣升值的容忍,較可能反映的是整體政策的重新調整,而不是為了因應與美國貿易談判的短期策略。」

原文:We believe CBC’s recent tolerance for TWD appreciation likely reflects a broader policy recalibration rather than a tactical move tied to trade negotiations with U.S.

美國總統川普 5 月 3 日釋出訊號,表示對於降低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持開放態度,這也讓外界對貿易緊張局勢有望緩解燃起些許希望。事實上在上個星期,北京方面也曾表示可考慮重啟談判。

美國總統上月宣布對包括臺灣在內的全球貿易夥伴課徵全面性關稅,其中對臺灣產品課徵高達 32% 的關稅。臺灣行政院在 5 月 3 日表示,5 月 1 日已於與美方完成首輪面對面關稅談判。

綜上所述,儘管臺幣升值幅度高於部分競爭對手,但目前以來仍難以被解讀為對美元的「過度升值」。只要美元兌臺幣的跌幅與美元指數相差不遠,筆者認為整體尚屬於健康且合理的發展。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季凡撰寫,現在訂閱:風傳媒VVIP合作推薦專案,除了以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還有優惠好禮大加碼

*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 (相關報導: 新台幣匯率狂升,真有助於台股上漲?「升值概念股」正夯,專家點名關注2產業 更多文章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季凡,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