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SU7今(2025)年3月突發意外事故致3死後,中國電車品牌主力宣傳的「智能駕駛」功能面臨輿論爭議。日前小米汽車率先將官網的「智駕」功能更換措辭為「輔助駕駛」,華為旗下汽車品牌「鴻蒙智行」也在門店宣傳物料中寫明「智駕」功能「不可替代駕駛員操作」。其餘多間車企亦紛紛收緊銷售話術,僅在客戶主動提問時才就相關功能展開說明。此前工信部強調,車企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不得誇大和虛假宣傳。
今年3月29日深夜,一輛小米SU7私家車在安徽銅陵德上高速發生嚴重交通事故,車輛撞上隔離樁後起火,3名大學生身亡。小米官方公布的訊息顯示,車輛在事故前長期處於「智能駕駛」狀態。該宗事故引發大陸對於「智駕」功能的大討論,有網友認為,民眾將「智駕」當成「自動駕駛」已不是個案,事實上完全毋須人為干預的「自動駕駛」在技術上仍不可達。
小米汽車前天調整了SU7新車訂購頁面中的措辭,將「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具體而言,小米SU7標準版搭載的「小米智駕Pro」更名為「小米輔助駕駛Pro」;小米SU7 Pro等搭載「小米智駕Max」更名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

「智能駕駛」本意為「計算機輔助人類開車」,曾是中國電車營銷戰中的主打詞。不過這次「五一」期間,有陸媒發現理想、小米、蔚來、小鵬等多間熱門電車品牌門店正逐漸收斂相關宣傳。絕大多數品牌銷售人員明確指出,使用「智駕」功能時駕駛員仍不可長時間脫手,並就「駕駛者需保持注意力」、「系統不具備完全接管能力」展開詳細闡釋。 (相關報導: 川普與習近平直接關稅談判?美國首選的中方談判代表竟是他 | 更多文章 )
在「鴻蒙智行」問界品牌太原地區某門店內,有宣傳內容指出:「高階智能駕駛僅為協助工具,不可替代駕駛員操作,無法適應所有交通、天氣和路況。」深圳某理想汽車門店銷售人員也告訴《科創板日報》,理想並不以「智駕」為主賣點,主打的更多是舒適性和空間表現等。品牌在「智駕」宣傳上較為克制,主要是出於對用戶認知和法規責任的平衡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