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為什麼是股神?《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從一介「股市陷溺者」攻頂封神,巴菲特就是靠這三大特點

股神巴菲特。(圖/Goodread Bio@ flickr)

高齡94歲的巴菲特3日在股東大會宣布他的最新職涯計劃—年底卸任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執行長,並正式交棒副董事長阿貝爾(Greg Abel)。這意味著縱橫股海一甲子的「股神」終於決定退位,準備用接下來的時間享受退休生活。不過巴菲特話剛說完,包括《華爾街日報》與《金融時報》等主流財經媒體都忙著表態,宣稱人間今後不太可能再有「股神」。為什麼?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森・茨威格(Jason Zweig)的最新文章〈為何世上再無第二個巴菲特〉(Why 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Warren Buffett)4日一度被擺到了網站頭條,可見編輯部也認為巴菲特的在投資上的表現確實堪稱空前、甚至可能絕後。英國《金融時報》的資深編輯安德魯・希爾(Andrew Hill)雖然沒把話說死,但也認為後人若想複製巴菲特的表現,只怕是非常非常困難。

股神為什麼是股神?茨威格認為有三件事將這位接近百歲的「股票陷溺者」,晉升成為舉世無雙的神級投資人:個人特質、時代機遇與投資心法。

一、個人特質

茨威格認為,巴菲特不僅天資聰穎,更將畢生精力傾注於股市研究。他投資生涯初期的成功,更多的奠基於一種近乎苛刻的犧牲,連正常的社交與家庭生活都被他拋諸腦後。哲學家史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被稱為「沉醉於神的人」(the god-intoxicated man),巴菲特則根本是個「沉醉於股票者」(the stock-intoxicated man)。從1942年買入人生第一支股票起(那可是83年前,巴菲特年方11歲),他便無比飢渴地吸收企業資訊,閱讀公司報告猶如常人聆聽音樂

年輕時的巴菲特擔任投資經理,經常捧著企業年報在家中走動,專注到幾乎撞上傢俱,對家人朋友的來去也渾然不覺。當孩子們玩耍時,他則坐在長椅上研讀財務報表。茨威格說「他的軀殼雖在那裡,心神卻早已沉浸於自己的世界,全神貫注於稅損抵減與攤銷時程之中」。一時如此不難,但那時美國的總統還是杜魯門(Harry Truman),距今已有超過一甲子的時間,巴菲特卻至今樂此不疲,「幾乎每個清醒時刻都在享受這件事」。

茨威格保守估計,巴菲特在超過7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所閱讀過的財務報表超過十萬份。投資的專業在於看懂不同的模型,而巴菲特見識過所有可想像的不同狀況。茨威格提到一次專訪巴菲特的趣事,大概半年前,兩人正要結束一次電話訪問,他提到了正在讀的一本書,巴菲特驚呼自己半個多世紀前也讀過,並且開始描述其中一段。茨威格趕緊抓起手邊的書、翻到那一頁,結果驚訝地發現巴菲特幾乎逐字逐句讀出那個段落。 (相關報導: 巴菲特盛讚「比我更強」,股神接班人是他!從能源小主管到波克夏舵手,股神欽點的阿貝爾是何方神聖 更多文章

茨威格指出,巴菲特對財務報表等資料貪婪地吸收、再加上驚人的記憶力,使得這位股神成為了一種「人形AI」—幾乎可以從自己的內部數據庫回答任何問題。這讓巴菲特可以從任何新資訊中辨識出關鍵意義,長期保持對其他投資者的優勢。不過茨威格也說,人工智慧在今日已經如此普及,像巴菲特這樣掌握大量數據的人,未來恐怕也不再擁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