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再度吹響「製造業回流」戰鼓,以高關稅作為核心手段,聲稱要「讓美國製造業重返榮耀」。但這一政策真的可行嗎?投資達人「股人阿勳」直言,美國製造根本是一句政治口號,不但無法實現產業回流,反而可能引發通膨與訂單外流潮,最終「傷人七分、傷己三分」,甚至讓中國成最大受益者。
三大根本問題未解,「美國製造」難成真
股人阿勳在5日於臉書發文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已不再只針對中國,而是對全球開徵,意圖強化美國境內製造。但現實中,美國若要重啟大規模製造,需先解決三項關鍵問題:
一、有沒有工人願意來上班?
在高物價、高工資與低製造誘因的環境下,美國本地早已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不論是半導體還是消費性電子製造業,皆難以補足所需基層人力。
二、能否建立完整供應鏈?
不像台灣或中國擁有密集的垂直供應鏈結構,美國當前供應鏈斷層嚴重,即便設廠也難以即時整合材料、零件與後段製程。
三、消費者能接受生產成本翻倍?
美國製造成本普遍比亞洲高出30%以上,若最終轉嫁至零售端,產品售價可能翻倍,消費者未必買單,品牌競爭力也將大幅下降。
除非產品毛利率高 否則不可能回美國製造
股人阿勳進一步分析,除非是如 AI 伺服器這種毛利率高達50%以上的產品,企業才有誘因拉回美國製造。至於一般筆電、手機、網通等消費性電子產品,「根本沒人願意回美國做」,因為從製造成本到後端報關、運輸都面臨高額成本壓力。
他更指出,一旦品牌商被課關稅,勢必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將進一步引發通膨、消費緊縮,這才是「美國製造」政策的潛藏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關稅戰可能反而促成中國大陸重新鞏固「世界工廠」地位。阿勳直言:「搞不好最後訂單回流中國,因為那邊人力、技術、產業鏈通通都還在。」
他認為,川普本想「打全世界」,卻可能反而打到自己,讓全球企業為了規避高稅壓力,乾脆「不演了」,把訂單直接回流中國,還進一步促成中國建立起「非美貿易體系」。
電子五哥跨國主管直言:這次我們不搬了
阿勳也分享近日專訪時,台灣電子五哥的高層主管們普遍透露:「這次,我們不搬了,因為搬了也沒用。」即使設廠搬離中國,仍難逃美國高關稅與營運成本上升的命運,顯見「美國製造」在產業實務層面上缺乏長遠吸引力。
綜合阿勳與業界看法,美國製造若要真正落地,必須回應工人、供應鏈與市場需求等現實問題,否則光靠關稅壓制、政治口號催促,恐怕最終換來的是全球供應鏈更加遠離美國。
這場川普主導的製造回流之戰,究竟會是美國重生的契機,還是一次錯誤的自我傷害?市場仍在觀望。 (相關報導: 川普關稅重創中國1地區,「銷量崩60%,天要塌了」,業者反嗆:我們不缺錢!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