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大選綁公投投票結果,民進黨大敗;但崩潰的不僅是綠營而已,綠營的能源政策固然跟著崩解,被證明是空幻一場,綠電也隨之崩潰中。綠電何去何從,從政府到投資商再到負責融資的金融體系,都該好好琢磨琢磨。
選後造成綠電崩潰中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地方政權更替對綠電支持度是否有改變的風險;再來是核電復活可能對綠電的衝擊。而選後經濟部公布的再生能源躉購價格的調降,風電開發商發聲明甚至揚言「不玩了」,就可以算是綠電崩潰的「起身炮」了。
蔡政府上台這2年多,幾乎是以洪荒之力推動其能源政策;這個能源政策的核心當然是2025年達成全面廢核的非核家園目標,因核電廢除而減少的近2成的供電,要以綠能替代。為了能快速達到增加綠電的目標,經濟部與能源局─同時包括綠營執政的地方政府,幾乎是「不擇手段」的想吸引投資商、拉高綠能比例。
因此,外界看到經濟部訂出世界第一高的躉購電價,離岸風電投資商能以每度5.8元以上,由台電保證收購20年─前10年甚至可高達7.1元的高價。這個價格不僅高於每度平均約2.5元左右的現有電價,甚至比風電競標制中出現的每度2.2-2.5元高出一倍以上。台灣民眾為此未來20年要多繳納近兆元的「電稅」給這些以外資為主的投資商。縱然面對外界痛責、要求重新訂價的聲音,經濟部寧可背負圖利之名,亦不願棄約或重議價。
而更諷刺的是為了推動號稱環保的綠電,蔡政府有如大躍進式的推動,反而造成各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從桃園的埤塘到七股魚塭、再到各地的水庫、鹽地、農田,都為蔡政府的綠電大躍進搭起太陽能;至於離岸風電要在海峽插上千隻風機,對候鳥來往遷移必然有傷害,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更難預測。
不過,選後情況改變了,綠電面對的第一個衝擊是:核電不必在2025年全部廢除,某個角度而言,就是對綠電的急迫性降低,因為原本綠營是要用「2成綠電」取代核電(雖然事實上無法取代);過去蔡政府幾乎是以寧可「割地賠款」在所不惜的態度要快速拉高綠電,現在再也不必急了。
反應在現實,一個是經濟部用高保證收購價吸引眾多外商來投資,未來不會再以如此高價吸引開發商,因為過高的保證價格,讓經濟部被罵到臭頭,搞不好未來官員還會有官司纏身問題。選後經濟部公布明年的風電躉購價格降低超過1成、取消「前高後低費率」等,可視為反應選舉與公投結果的調整,代表經濟部「沒那麼急切了」,官員私心必定鬆一口氣;而且,這可能只是開始而已,經濟部及其它部會對綠電的支持態度未來會有改變。
再來是地方政權的更替,原來綠營執政、號稱風電大縣、要搞綠能專區的彰化縣、雲林縣等都「綠地變藍天」,新首長雖然口頭說前任所為、對縣民有利的計劃會持續,但現實則是:繼續努力幫前任完成其計劃,功勞多是前任。而如果以利益分配角度看,後任確實完全沒有為前任埋單的必要,加上地方漁會一直對風電有質疑,為支持前任搞來的風電得罪漁民未必划算。 (相關報導: 離岸風電費率急降!業者發聯合聲明批「嚴重影響台灣在國際市場信譽」 | 更多文章 )
再者綠營推風電時,不少效益與數據都明顯膨風過頭,需要再一一檢驗─最明顯的就是彰化縣說風電可為該縣創造的在地就業機會,從500人膨風到2萬人。如果拿台積電7000億元投資的5奈米新廠,預計將帶來4000個工作機會來比較,台積電的生產型態是24小時都不間斷,風電在完工運轉後,其實對人力需求就少,且多是監測維修為主,兩相比較,所謂為彰化創造2萬人就業機會,吹牛成份確實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