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普遍認為年長者容易成為詐騙受害者時,最新調查卻揭露出驚人真相──真正的「詐騙肥羊」,其實是每天為業績奔波的上班族。根據人力銀行與刑事局的調查顯示,高達86.5%的職場人士曾遭遇詐騙,其中又以36至40歲族群與服務業從業人員受害最深,徹底顛覆社會既定印象。
一不留神就中招!服務業最常被盯上
調查指出,上班族之中又以服務業者最容易受騙。根據TVBS新聞報導,人力銀行發言人曾仲葳分析,服務業長期處於高工時、體力負擔大與資訊斷裂的工作環境,一旦接獲釣魚簡訊或詐騙連結,在身心疲憊狀態下較易誤信,進而誤入陷阱。
此外,金融素養不足也導致他們難以分辨投資真偽,讓詐騙集團有機可乘。

不法手法百變 假投資與網購詐騙最常見
調查顯示,最常見的詐騙類型包括虛假投資、釣魚簡訊、購物錯誤通知、假中獎簡訊以及冒名公務機關來電等。其中,假投資更經常與交友詐騙結合,讓被害人在信任關係中逐步落入圈套。
受訪民眾更是對詐騙氾濫程度,滿分10分,平均打出8.5分,但對政府打詐成效僅給出38分,凸顯公部門在打擊詐騙上仍有進步空間。
刑事局也警示,凡聽見「保證獲利」、「穩賺不賠」等話術幾乎可斷定是詐騙。
青壯年壓力大 財損平均超過21萬
受害者年齡層集中在36至40歲,原因在於此階段多處於事業衝刺期,或面臨結婚、生子與家庭開銷壓力,對財務成長有高度需求,容易受「高報酬投資」誘惑。
根據人力銀行近期調查發現,在1047位受訪的上班族當中,有86.5%的比例曾遇過詐騙,當中更有43.5%的上班族表示曾因詐騙蒙受金錢損失,平均損失金額高達21.7萬元。
金融業者建議:簽約務必「三確認」
面對詐騙氾濫,專業金融人員提醒三大防線:
一、確認購買的商品類型
二、確認承辦人是否持有合法登錄證
三、切勿讓對方經手現金,即便現場有現金也應由民眾自行前往銀行匯款。
年輕人也危險!求職變詐騙入門票
詐騙手法也逐漸滲入Z世代。刑事局指出,許多剛畢業的年輕人因貪圖「高薪、在家工作」的條件而落入人頭帳戶陷阱,甚至成為詐團共犯。部分案例中,受害者誤信提供提款卡與印章即可「輕鬆領錢」,卻被捲入洗錢或車手案件,帳戶還會被註記5年無法正常使用。
通報率僅四成 全民反詐仍路漫漫
雖然詐騙手法不斷翻新,但根據統計,僅有約40%的受害者會主動通報警方或165反詐平台,顯示仍有大量黑數未曝光。 (相關報導: 「怎不去死一死?」遭詐1200萬母女真走絕路!毒舌警沒悔意「連喊2次」:求重判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