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行業月薪破6萬,員工數卻創新低?業者:人力吃緊營運壓力大

根據交通部統計,公車客運業薪資雖較疫情前成長,人力卻逐年下降。(新北市勞工局提供)

交通部近日公布《2024年運輸及倉儲業生產與受僱員工概況》,揭示「公共汽車客運業」正面臨結構性困境,儘管2024年平均每人每月薪資已提升至6.1萬元,較2019年疫情前成長8,575元,但人力近7年來已減少4,638人,目前全台僅約1.8萬名從業人員。更值得關注的是,該產業平均每月總工時高達198.6小時,其中加班工時32.9小時,遠高於整體運輸及倉儲業平均值,反映出人力吃緊與過勞壓力的雙重挑戰。

從整體產業面觀察,2024年運輸及倉儲業平均受僱人數為29.7萬人,較2019年減少1.1萬人。其中,「汽車貨運業」與「其他運輸輔助業」人數仍超過7萬人,規模較大,但「公共汽車客運業」與「港埠業」則創歷年新低,僅1萬8,994人與2,084人。

交通部分析,「公共汽車客運業」自2019年以來員工人數連續7年下滑,雖然薪資成長,但由於總工時過長、工作強度高,仍難以吸引新血加入。2024年平均工時198.6小時,較全體業別平均170.5小時多出近30小時,加班時數也高出整體平均23.8小時,反映駕駛人力長期短缺下的沉重工作負荷。

相較之下,「海洋水運業」與「航空運輸業」則展現出復甦動能。交通部指出,受疫情與紅海危機影響,「海洋水運業」僱用人數較2019年增加,2024年月薪平均達13.9萬元,年增近5萬元,連續5年居產業之冠;「航空運輸業」則因疫情解封、觀光復甦與貨運需求回溫,受僱人數增加923人,薪資也提升至11.7萬元,年增近2萬元,雙雙超越疫前水準。

不過,公共汽車客運業面臨的困境遠未解除。據《ETtoday》報導,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坦言,疫情後乘客雖然回流,但駕駛卻未如預期回補,導致班次緊繃、被迫加班,在人力不足情況下,業者營運壓力極大。

李建文也指出,政府雖嘗試引進僑外生填補駕駛缺口,但根本問題在於「低票價體制」。他認為,台灣公共運輸票價偏低,已無法支撐合理的人力成本與營運品質,應比照鄰近日本,逐步調整票價,提升駕駛待遇,才有望走出惡性循環。 (相關報導: 火車可以這麼奢華?雄獅打造「移動米其林餐廳」 鐵道旅遊今年拼8億營收 更多文章

統聯客運也表示,儘管駕駛薪資逐年調升,但駕駛荒問題仍未解決。工時長與缺員形成惡性循環,加上客運屬管制行業,無法任意減班或停駛,必須承擔虧損路線,即使經營不利也得持續營運,讓業者在資源有限下難以提供更多福利,自然也難吸引新血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