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觀察與期待─新任文化部長的文化態度

準文化部長鄭麗君(資料照/葉信菉攝)

即將走馬上任的年輕文化部長鄭麗君,日前接受媒體訪問,談了一些文化概念與施政重點,也發佈了新聞稿(2016.4.20),儘管這只是她上任前的外部觀察,尚不完整,未來施政時也可能會有調整,但從她的談話內容仍大致可看出她的文化態度。

莫讓文化建設成為選舉綁樁工具

就時間點而言,鄭部長此時此刻在台灣新政治生態中出任要職,有其施政的優勢條件,當下文化議題也沒有尖銳的歧見與對峙,不像教育部的許多「轉型正義」容易涉及意識形態,變成朝野、官民嚴重對立的敏感問題。鄭部長所屬的民進黨在國會佔多數,在野的國民黨軍心渙散,與二〇〇〇年第一次政權轉移時朝小野大、藍綠嚴重對立的狀況迥異。

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期間,來自四面八方的戰火猛烈,文化事務也受波及。政治人物凡事以選舉為主要考量,急著「綁樁」兼選民服務。文化施政面對的壓力未必完全來自強大的反對黨(國民黨),弱小的執政黨(民進黨)官員、民代更是充滿危機感,往往把政治延伸至文化,視為理所當然,要「自己人」照單全收。幾位目前檯面上最紅的市長、立委,都有政治凌駕文化的行徑。

文化為政治服務具體的例子就是文化設施還沒完工,卻配合選舉啟用。二○○七年民進黨的陳總統在任時,台南的台灣歷史博物館還未完工,為了展現政績,搶先開幕揭牌,到二○一一年國民黨執政期間又開幕一次,正式對外開放。再看台中的國家歌劇院,去年六合一選舉前,一切硬體建築與空間設施尚未完全就緒,為了給競選連任的胡志強市長加持,就急著宣布營運,馬英九總統也蒞臨主持,宣揚施政成果。時至今日,國家歌劇院還忙著準備八月底的啟用大典。

台灣政客在選舉或問政場合,常指責對手「講到歸畚箕,做無一湯匙!」這句俗諺用於文化治理同樣貼切,知易行難,說起來輕鬆,做起來困難或未能達到預定的效果。

文化部門的基本責任是把土地、空間與歷史、人文連結,提供文化藝術人才良好的軟硬體環境。從文建會到文化部,業務的重點一直是文化資產、社區營造、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學、工藝、博物館,即使改「部」之後,加入原屬行政院新聞局的出版、電影、電視及流行音樂業務,其核心價值仍是人才培養,鼓勵實驗性創作,形塑全民文化參與的環境。

鄭部長是小英總統「文化白皮書」的起草人之一,特別重視《文化基本法》以及審議式民主,希望透過完善的立法,健全文化環境、尊重文化多樣性,以及保障文化預算,作為文化施政的重要環節,立意良善,重點是文化實作的問題,包括文化內涵的掌握與體現,施政優先次序與輕重緩急,以及執行策略與步驟,否則難免流於宣示性、儀式性的形式主義。徒法不足以自行,鄭部長應該很清楚。

鄭部長新聞稿中強調「國民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不該由國家由上而下,更不該為上位者與政治服務,會把國民視為文化發展的主體」。讓人眼睛一亮,這是當代文化治理的基本原則,卑之無甚高論,然鄭部長這個時刻重申「文化至上」的概念,仍有其深意。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請問鄭麗君部長,如何解決藝文優惠票價? 更多文章

文化難免政治,但需超越政治

文化事務其實很難完全免於政治成分,文化政策代表執政者的主體思考及價值觀,「政治性」十足。尤其在長期威權統治之後,本土政黨提出與國民黨有別的政策,有其必要性與現實意義。以兩次政黨輪替的時空環境來看,文化部門繼續把握主體性,以台灣的歷史與時空環境為中心,衡量文化的發展性,並讓它開花結果。然而,文化業務有其客觀性與專業性,也需具有前瞻性與包容力,從首長到行政人員,容或有個人的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但一旦執行公務,從政策制定到業務推動,都需超越意識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