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移工淪職災高風險群? 蘇俊賓示警 促職安法修法對症下藥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出席行政院院會,建議《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法要強化語言教育及安全配套。(圖/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院會今(1)日針對《職業安全衛生法》(簡稱職安法)修正草案進行討論,勞動部提出四大修法重點,包含強化源頭防災加強承攬管理完善職場霸凌防治以及提高罰鍰上限。目標是透過法規增修、經費挹注及公私協力,全面提升職業安全預防水平,打造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然而,實際的職災數據卻點出嚴峻挑戰。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在院會中提出數據,直指過去幾年職災死亡案件呈現令人擔憂的趨勢。蘇俊賓提到, 全國職災死亡案件中,營造業佔比超過一半,是工安最高風險的行業別; 就業未滿一年的「職場新鮮人」,竟佔了職災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桃園市近兩年71起死亡案例中佔39人)。若加上年資一到三年的勞工(佔11%),等於年資三年內的勞工佔了職災死亡總數的三分之二,顯示初入職場者可能因缺乏經驗、訓練不足及防護資源缺乏,暴露在極高的風險中;移工罹災率高: 在營造業服務的移工,其職災死亡率幾乎是本國勞工的兩倍(桃園市近兩年營造業職災死亡中,移工佔13.5%,但移工僅佔營造業勞工數約7%)。這反映了外籍勞工常從事高風險工作,卻未必獲得足夠保障。

蘇俊賓直言,目前高風險工作常因缺工,反而由最缺乏經驗的新進人員或移工承擔,這形成了一個危險的循環。他強烈建議,本次職安法修法應將上述三大高風險族群列為關注焦點。

蘇俊賓呼籲,修法應落實「向上追溯雇主責任」。現行制度下,法律責任多集中在最底層的承攬商,但真正掌握資源和工程主導權的,往往是最上游的業主,並強調,除了「事後賠償責任」外,更應明確規範業主的「事前預防義務」。促使上游業主在工程初期即投入足夠的風險評估經費、落實安全防護設備配置,甚至在未來法規中要求達一定規模的業主投入資源導入智慧科技進行職災預防,例如運用IoT智能感測器即時監控震動、溫度、氣體異常,結合AI影像分析預警高風險行為,或設置電子圍籬保障危險區域安全等。應這些科技應納入法規,成為業主履行預防義務的一部分。 (相關報導: 冰箱關不緊怎麼辦?台電教1招免花錢讓膠條回春!不怕漏風電費狂噴 更多文章

此外,針對資淺勞工與移工的「教育訓練與培力」也至關重要。雇主必須加強職安教育,提供充足的安全防護配備。尤其對移工,更需克服語言隔閡,提供其母語的輔導與說明,確保他們能充分理解作業規範、風險與防護措施,從根本降低職災發生的可能。